时间: 2025-04-26 03:44: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44:11
十六夜玩月
杜甫 〔唐代〕
旧挹金波爽,皆传玉露秋。
关山随地阔,河汉近人流。
谷口樵归唱,孤城笛起愁。
巴童浑不寝,半夜有行舟。
在这安静的十六夜,我品味着清爽的月光,仿佛金色的波浪流淌,令人心旷神怡;所有的美好皆源于这个秋天的露水。远山与关口的壮阔景色随处可见,银河在这时似乎离我们更近了,流淌着如同人间的河流。山谷口,归来的樵夫在歌唱,孤城中传来笛声,令人倍感忧愁。巴人的孩子在半夜也睡不着,夜里有行舟在水中行驶。
作者介绍: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他生于盛唐,历经安史之乱,诗歌风格深受社会动荡的影响,作品多关注民生疾苦,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识。
创作背景:杜甫在晚年生活困窘,常常感受到深重的忧愁与孤独。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月夜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状的忧虑。
杜甫的《十六夜玩月》是一首抒情的诗作,通过对月夜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首联“旧挹金波爽,皆传玉露秋”极具画面感,清凉的月光犹如金波荡漾,露水清澈,营造出一种秋夜的宁静与美丽。接着“关山随地阔,河汉近人流”则描绘了辽阔的自然景观,展现了诗人对广阔天地的感慨。樵夫归来时的歌声和孤城中的笛音,隐含着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故土的眷恋。而最后两句“巴童浑不寝,半夜有行舟”则引入了夜晚的动态,表现出生活的流动与不息,映射出诗人内心的 restless。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出杜甫对生活的思索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沉思与感慨。通过描绘十六夜的月光,杜甫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对现实的忧虑,情感深邃而丰富。
诗词测试:
诗中“金波”指的是哪种景象?
A. 太阳的光辉
B. 月光照在水面
C. 风的声音
D. 烟雾缭绕
诗中的“孤城”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孤独
C. 忧愁
D. 兴奋
“巴童浑不寝”中的“巴童”指的是哪个地区的孩子?
A. 江南
B. 北方
C. 巴蜀
D. 西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