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3:23: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23:39
枉费花工著意催,漫山桃李总非材。
要令千古芬香在,能作和羹自有梅。
这首诗意在表达一种对美好花卉的无奈。在春天,虽然辛勤地催促花开,山野间的桃花和李花却并非真正的珍贵之物。想要留存千古的芬芳,能够做出美味的羹汤的,只有梅花。
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为高洁、坚韧的象征。它在寒冬中绽放,代表着不畏艰难、孤独坚守的精神。此外,梅花不仅被赞美为美丽的花朵,更因为其独特的香气和可食用的特性,常被用于制作美味的羹汤,寓意着其珍贵的价值。
仲并,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被记载,但其诗作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及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对自然的观察和对人生的感悟有关。在春天的景象中,诗人反思了花的价值及其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对真正美好事物的追求。
这首诗通过对桃花和李花的描写,揭示了表面繁华背后的空虚感。诗人用“枉费花工著意催”来表达对于那些华丽而非珍贵之物的无奈,暗示在追求美丽的过程中,时光和精力都被无谓地浪费了。接着,诗人强调,只有梅花能够“能作和羹”,这不仅是对梅花特质的赞美,更是对其独特价值的深刻反思。梅花在冰雪中挺立,展现了其坚韧和独特的美丽,象征着一种高尚的情操和真正值得追求的事物。在整体上,诗歌传达了一种对生活的思考,提醒人们在纷繁的世界中,寻找那些真正有意义的东西。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中提到的花工是指谁?
诗人认为,能作和羹的花是什么?
诗中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