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8:15: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8:15:46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人们常说丰年是个好兆头,可丰年究竟带来了什么呢?长安城里却有许多穷人,丰年带来的好兆头并不适合他们太多。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长安”作为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象征着繁华与富庶,但诗中提到的“贫者”则揭示了社会的另一面。这一对比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作者介绍:
罗隐(833年-910年),字惟明,号梦阮,唐代诗人,知名于其诗歌的清新、自然。他的诗常常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正值社会经济发展但贫富差距加大的时期。诗人通过对丰年吉兆的质疑,表达对社会不平等的关切。
罗隐的《雪》以简练的语言、质朴的形式,深刻揭示了丰年与贫困之间的矛盾。开头两句“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通过反问的方式,表现了对世俗观念的质疑,强调丰年并不一定意味着人人富足。接下来的“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则将视野聚焦于长安这一繁华之地,指出即便在这样的城市中,仍然存在着贫困的人群。这不仅是对丰收年景的讽刺,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情感沉郁,体现了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对底层人民生活的关怀。通过对比手法,罗隐将理想与现实、富裕与贫困呈现出鲜明的对立,令人深思。这种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以及对人性深处的反思,展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和敏锐的观察力。罗隐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社会意义,值得后人细细品味。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露与反思,表达了诗人对贫困者的同情,以及对丰年好兆头的质疑。诗人在指责社会不公的同时,也在呼唤人们关注那些被遗忘的角落。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在诗中交相辉映,构成了对比鲜明的社会现实,反映了诗人对民生困境的关注。
诗词测试:
“尽道丰年瑞”中的“瑞”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长安”象征着什么?
诗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罗隐的《雪》同样关注社会现实,但罗隐更加强调对比,展现社会的两极分化。而杜甫则体现了历史动荡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两者都在不同角度上反映了社会问题,具有相似的深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