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0:25: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0:25:36
《滕县时同年西园》
人皆种榆柳,坐待十亩阴。
我独种松柏,守此一寸心。
君看闾里间,盛衰日骎骎。
种木不种德,聚散如飞禽。
老时吾不识,用意一何深。
知人得数士,重义忘千金。
西园手所开,珍木来千岑。
养此霜雪根,迟彼鸾凤吟。
池塘得流水,龟鱼自浮沉。
幽桂日夜长,白花乱青衿。
岂独蕃草木,子孙已成林。
拱把不知数,会当出千寻。
樊侯种梓漆,寿张富华簪。
我作西园诗,以为里人箴。
众人都种榆柳树,坐等十亩阴凉。我却独自种下松柏,守护这份一寸的心意。你看街坊邻里间,兴衰起伏如日常一般。种木不种德,聚散如飞禽一样自由。老了后我或许不认得,用意何其深远。识人得几位贤士,重视义气忘却千金。西园是我亲手开辟,珍贵的树木成千上万。培育这些抗霜雪的根,待到那时凤凰再歌吟。池塘有流水,龟鱼自由浮沉。幽静的桂花日夜绽放,白花纷扰了青衫。岂止是繁茂的草木,子孙后代已经成林。拱把的树木难以计数,终将长成千寻高的栋梁。樊侯种下梓树与漆树,寿张的富华如簪一般。我写下这首西园的诗,作为对乡邻的劝诫。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婉约,深受后世喜爱。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苏轼晚年,他在滕县的西园中种植松柏,反映他对自然与人生的深思,表现出对德行的重视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苏轼的《滕县时同年西园》不仅是一首描写园林景致的诗,更是一首哲理诗。通过种植松柏的选择,诗人表达了对生活态度的深刻认识。诗的开头,诗人以“人皆种榆柳”引入,指出他人选择的普遍性,但随即转入“我独种松柏”,强调自己的独特志向与追求,展现出一种孤高自赏的精神。
诗中提到的“种木不种德”,深刻揭示了社会中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诗人以自然界的植物种植为比喻,指出只追求物质而忽视道德修养,最终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飞禽般自由而无根。接着,苏轼通过“老时吾不识”和“知人得数士”来反思人生的价值,强调道义与友谊的重要性。
在诗的后半部分,苏轼通过对西园的描述,展现出他对生命的热爱与渴望。诗中提到的“幽桂日夜长,白花乱青衿”,不仅描绘了自然之美,也象征着诗人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整首诗在恬淡中透出深邃的哲理,让读者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思考人生的真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种植松柏与榆柳的比较,表达了诗人对德行与物质的深刻思考。强调在生活中应重视道德与理想,而非单纯追求物质利益。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苏轼在诗中选择种什么树?
诗中提到“种木不种德”,这句话的意思是?
诗中“幽桂日夜长”描绘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苏轼的《滕县时同年西园》与王维的《鹿柴》都是描绘自然与人生哲理的佳作。苏轼更注重人生态度的反思,而王维则营造出一种静谧的自然美感,反映出两位诗人在对自然的理解与表达上的差异。
这些参考书目可以帮助深入了解苏轼的创作背景与风格特征,以及对其作品的更广泛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