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3:04: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3:04:55
《答刘禹锡白太守行》
白居易 〔唐代〕
吏满六百石,昔贤辄去之。
秩登二千石,今我方罢归。
我秩讶已多,我归惭已迟。
犹胜尘土下,终老无休期。
卧乞百日告,起吟五篇诗。
朝与府吏别,暮与州民辞。
去年到郡时,麦穗黄离离。
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
为郡已周岁,半岁罹旱饥。
襦袴无一片,甘棠无一枝。
何乃老与幼,泣别尽沾衣。
下惭苏人泪,上愧刘君辞。
这首诗表达了白居易对自己仕途的感慨和对即将离开的地方的依依不舍。诗中提到,官员满编六百石,却因为昔日贤能之士的辞去而离职;他自己升任两千石,现在返回故乡,心中感到既惊讶又惭愧。虽然自己的官职已经不小,但归乡的时间却显得迟了。他觉得自己终老于尘土之间,没有休息的期望。每天早上与府吏告别,晚上与州民道别,去年到达时,麦浪黄澄,今年离开时,稻花白霏。作为郡守已经一年,半年却遭遇了干旱和饥荒,衣衫褴褛,甘棠树上没有一枝花。年老和幼小的百姓们都泪流满面,泪水湿透了衣衫。他下方感到惭愧,想起苏轼流泪的情景,上方又感到愧疚,想着刘禹锡的辞别。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通俗易懂的诗风和关注民生的主题而闻名。他的诗作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具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性。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期间,表达了他对官场的感慨以及对百姓疾苦的关注。诗中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官民的关系。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自然意象展现了白居易作为一位地方官员的辛酸经历和对百姓深切的关怀。开头的“吏满六百石,昔贤辄去之”,表达了他对官场变迁的无奈和感慨;而“我归惭已迟”,则道出了他在官职上升后的内心矛盾和愧疚感。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如“麦穗黄离离”“稻花白霏霏”)反映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既有对过去的回忆,也有对未来的忧虑。最后的“泣别尽沾衣”,将离别的情感推向高潮,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整首诗在哀怨中夹杂着对现实的反思,展现了白居易关心社会的情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主要表达了白居易对官场的失望、对百姓命运的关心,以及对离别的感伤。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官员的责任感与人情味。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六百石”是指什么?
A. 官员的俸禄
B. 农田的亩数
C. 人口数量
D. 书籍数量
答案:A
白居易在诗中感到惭愧的原因是?
A. 官职低微
B. 失去百姓的支持
C. 自己的归乡时间太迟
D. 经济危机
答案:C
诗中提到的“泣别尽沾衣”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愤怒
C. 离别的惋惜
D. 无所谓
答案:C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