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12:10: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12:10:46
刘壮舆长官是是堂
作者:苏轼 〔宋代〕
閒燕言仁义,是非安可无。
非非义之属,是是仁之徒。
非非近乎讪,是是近乎谀。
当为感麟翁,善恶分锱铢。
抑为阮嗣宗,臧否两含糊。
刘君有家学,三世道益孤。
陈古以刺今,紬史行天诛。
皎如大明镜,百陋逢一姝。
鹗立时四顾,何由扰群狐。
作堂名是是,自说行坦途。
孜孜称善人,不善自远徂。
愿君置座右,此语禹所谟。
这首诗表达了对仁义和是非的思考,闲聊中提及仁义,难道可以没有是非吗?那些与义无关的事情,和那些真正仁德的人相比,显得微不足道。那些近乎讽刺的言辞,和那些恭维的话,都是难以分辨的。应该向感麟翁学习,善恶要分得清楚;不如向阮嗣宗看齐,褒贬之间要有分寸。刘君有家学,三代以来道德似乎更加孤僻。以古人之事来刺今人,借历史的教训来惩戒世人。清亮如大明镜,百般丑陋都难掩一位美人。鹗立于高空四下观望,如何能打扰那些群聚的狐狸呢?为这堂命名为“是是”,自称走的是坦途。孜孜不倦称赞善人,而那些不善之人则自会远去。愿君把这句话放在心上,这是禹所传授的智慧。
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之词。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苏轼被贬后,他在对生活的反思中,表达了对仁义和道德的关注,借助对历史人物的引用,强调善恶的分辨和对社会风气的批评。
这首诗通过对“是非”、“仁义”的探讨,表现了苏轼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与批判。作者通过对比历史人物,展示了道德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诗中反复提到的“是”和“非”,不仅代表着对人性与道德的思考,也是对社会风气的深刻反映。苏轼在诗中以清晰的比喻和直白的语言,将古人智慧与今人处境联系起来,展现了其独特的文学风格与思想深度。通过“皎如大明镜”这一意象,诗人表达了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美德的向往。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既有哲理的深邃,也有对人性的关怀,使其在古诗词中显得尤为独特。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强调道德与仁义的重要性,提倡人们在生活中要明辨是非,追求真理和善良,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当下社会风气的深刻关注与批评。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是是、非非”主要表达了什么?
“皎如大明镜”这一句的意义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刘君指的是哪个时代的人物?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对比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两者都表现了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现实的关注,但风格上有所不同,前者豪放,后者则更显沉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