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息壤诗》

时间: 2025-05-12 13:47:23

诗句

帝息此壤,以藩幽台。

有神司之,随取而培。

帝敕下民,无敢或开。

惟帝不言,以雷以雨。

惟民知之,幸帝之怒。

帝茫不知,谁敢以告。

帝怒不常,下土是震。

使民前知,是役於民。

无是坟者,谁取谁干。

惟其的之,是以射之。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2 13:47:23

原文展示

息壤诗
作者:苏轼 〔宋代〕

帝息此壤,以藩幽台。
有神司之,随取而培。
帝敕下民,无敢或开。
惟帝不言,以雷以雨。
惟民知之,幸帝之怒。
帝茫不知,谁敢以告。
帝怒不常,下土是震。
使民前知,是役於民。
无是坟者,谁取谁干。
惟其的之,是以射之。

白话文翻译

这片土地是上天创造的,围绕着幽静的台地。
有神灵在此守护,随时可以加以滋养。
帝王下令百姓,不敢随意开垦。
只有上天不言,以雷霆和雨水来降临。
百姓知晓这背后的意义,幸免于帝王的怒火。
但帝王对此一无所知,谁敢告知他呢?
帝王的愤怒不常,地面也因而震动。
使得百姓得知前因后果,成为民众的负担。
若没有坟墓,谁来取土?
唯有命运在此,所以才来射击。

注释

  • 息壤:指上天所创造的土地。
  • 藩幽台:指围绕着幽静的台地。
  • :下令。
  • 雷以雨:象征上天的惩罚。
  • :形容帝王无知的状态。
  • :地震,象征帝王的愤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气,也有细腻之情。他的作品常常反映政治、人生、自然等多重主题。

创作背景

《息壤诗》创作于苏轼被贬谪期间,反映了他对自然与人事的观察和思考,表现了对上天和帝王的无奈和思索。

诗歌鉴赏

《息壤诗》通过描绘上天创造的土地及其与帝王的关系,反映了诗人对命运、权力与自然的深刻思考。诗中,苏轼通过对“帝”的描绘,揭示了权力的无知与民众的苦衷。诗的开头提到“帝息此壤”,指的是上天的创造与主宰,随后用“有神司之”表现了自然的神秘与力量。

在诗的后半部分,苏轼用“惟帝不言,以雷以雨”表明了自然的威严和不可预测性,暗示着帝王的无能与对人民的忽视。而“帝怒不常,下土是震”,则进一步强调了权力的短暂和无常,与之相对的是民众的苦难与承担。

整首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赋予自然以情感),比喻(将自然现象与人事相联系),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深刻性。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与对权力的反思,诗人表达了对社会的不满和对命运的思索,展现了他哲学化的思维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帝息此壤:上天创造了这片土地。
  2. 以藩幽台:这片土地围绕着幽静的台地。
  3. 有神司之:有神灵守护这里。
  4. 随取而培:随时可以滋养这片土地。
  5. 帝敕下民:皇帝下令百姓。
  6. 无敢或开:没人敢随意开垦。
  7. 惟帝不言:只有上天不言。
  8. 以雷以雨:以雷霆和雨水来降临。
  9. 惟民知之:人民知道其中的道理。
  10. 幸帝之怒:幸免于上天的怒火。
  11. 帝茫不知:帝王对此一无所知。
  12. 谁敢以告:谁敢告知他呢?
  13. 帝怒不常:帝王的愤怒不常。
  14. 下土是震:地面因而震动。
  15. 使民前知:使百姓知晓前因后果。
  16. 是役於民:成为人民的负担。
  17. 无是坟者:若没有坟墓。
  18. 谁取谁干:谁来取土?
  19. 惟其的之:唯有命运在此。
  20. 是以射之:所以才来射击。

修辞手法

  • 拟人:将自然现象(雷雨)赋予情感,表现其威严。
  • 比喻:以自然现象比拟人事,增强诗的意境。
  • 对仗:诗中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探讨自然与人事、权力与民众之间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体现了他对命运的无奈与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息壤:象征自然的创造与主宰。
  • :象征自然的神秘力量。
  • 雷雨:象征自然的威严与不可预测性。
  • :象征权力的无知与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息壤诗》的作者是哪位?

    • A. 李白
    • B. 苏轼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帝怒不常,下土是震”是什么意思?

    • A. 帝王的愤怒经常发生。
    • B. 帝王的愤怒不常,地面震动。
    • C. 土地震动是因为雨水。
    • D. 百姓因帝王的怒火而战。

答案

  1. B. 苏轼
  2. B. 帝王的愤怒不常,地面震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赤壁赋》:同样是苏轼的作品,表现对历史与自然的思考。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作品,描绘自然与人生的关系。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都表达了对自然的思考与人生的感悟,但风格有所不同。
  • 《登高》(杜甫):同样反映了对社会的思考,但更加沉重。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诗文集》
  • 《宋代文学研究》
  • 《古诗词鉴赏辞典》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西江月(夏日有感) 潇湘夜雨/满庭芳 一丛花(杏花) 醉花阴 建康重九 浣溪沙 御街行 夜雨 青玉案(春暮) 好事近 卜算子(秋深) 柳梢青·晴雪楼台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虎穴龙潭 包含蹉的词语有哪些 欲罢不能 頁字旁的字 使臂使指 捐本逐末 谝佞 蛮开头的成语 顾命大臣 军首 言简意该 瓦字旁的字 谷字旁的字 采字旁的字 鼻字旁的字 炮子 私树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