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1 19:14: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1 19:14:41
题法华寺五言二十韵
作者: 李绅
花界无生地,慈宫有相天。
化娥腾宝像,留影閟金仙。
殿涌全身塔,池开半月泉。
十峰排碧落,双涧合清涟。
药草经行遍,香灯次第燃。
戒珠高腊护,心印祖僧传。
瓶识先罗汉,衣存旧福田。
幻身观火宅,昏眼照青莲。
住觉超真境,依游渡法船。
化城珠百亿,灵迹冠三千。
萧壁将沈影,梁薪尚缀烟。
色尘知有数,劫烬岂无年。
龙喷疑通海,鲸吞想漏川。
磬疏闻启梵,钟息见安禅。
指喻三车觉,开迷五阴缠。
教通方便入,心达是非诠。
贝叶千花藏,檀林万宝篇。
坐严狮子迅,幢饰网珠悬。
极乐知无碍,分明应有缘。
还将意功德,留偈法王前。
无生的地方如花界,慈悲的宫殿有天上的景象。
化身的仙女腾空而起,留下了金色的影像。
殿宇中涌动着全身的佛塔,池水中涌出半个月的泉水。
十座峰峦排开碧空,双条溪涧汇聚清波。
药草遍布经行之处,香灯一盏盏次第点燃。
戒珠高高悬挂保护,心印传递给祖传僧人。
瓶中识别出先贤罗汉,衣服保留了旧时的福田。
幻化的身体看似在火宅,昏暗的眼睛照射着青莲。
住在觉悟的真实境界,依靠游船渡过法海。
化作的城市如同珠宝百亿,灵迹超越三千的显现。
萧瑟的壁面将影子沉没,梁上的薪柴仍缀着烟。
色尘是有数量的,劫火的灰烬岂能没有年限。
龙吼似乎能通海洋,鲸吞想象着漏出的河川。
清脆的磬声响起梵音,钟声沉寂下见安禅。
用手指喻三车的觉悟,开启迷惑的五阴缠绕。
教义通达方便进入,内心明了是非的诠释。
贝叶上藏着千花的篇章,檀林中有万宝的经典。
坐在严肃的狮子上飞快,幢帷装饰着悬挂的珠子。
极乐世界无所障碍,显然应有因缘。
最终将意愿与功德,留给法王前的偈语。
作者介绍:李绅(约791-865年),字子华,号青原,唐代诗人,以五言诗闻名,作品多描写自然、佛教及生活。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法华寺,表达了对佛教理念的理解和感悟,展现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真理的渴望。
《题法华寺五言二十韵》是李绅一首富有哲理和宗教色彩的诗。整首诗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法华寺的庄严和佛教的深邃。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花界”、“慈宫”等,构建了一个理想化的宗教世界。李绅不仅仅是在描绘一个具体的寺庙,而是通过寺庙的景象来传达对佛教真谛的领悟。
整首诗语言优美,音韵和谐,展现了李绅高超的诗歌技巧。诗的结构严谨,二十韵的安排使得诗歌在形式上显得更加丰富多彩。诗中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如“十峰排碧落,双涧合清涟”,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美景,也象征着佛教中“无生无死”的哲学理念。
此外,诗中强调了内心的修行与觉悟,表达了对生命和时间的思考,如“色尘知有数,劫烬岂无年”。这一句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繁华的淡泊,以及对内在智慧的追求。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对法华寺的描绘,更是对佛教教义深刻理解的体现,展现了李绅作为一位诗人的哲学深度和艺术造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强调内心的修行和对生命的思考,体现了超脱世俗、追求真理的主题。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花界”象征什么?
A. 世俗生活
B. 无生的境界
C. 自然景象
答案:B
“池开半月泉”描写的是哪个意象?
A. 寺庙
B. 自然景象
C. 内心修行
答案:B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爱情的思考
B. 对佛教哲理的理解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