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43: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43:44
原文展示:
城南虏已合,一夜几重围。
自有金笳引,能沾出塞衣。
听临关月苦,清入海风微。
三奏高楼晓,胡人掩涕归。
白话文翻译:
城南的敌人已经聚集,一夜之间围了好几圈。
自古有金笳的音乐引导,能沾湿战士的边塞衣裳。
我听见临近关口的月光是多么苦涩,清风轻轻吹入海面。
三声乐曲在高楼上响起,胡人哀伤地返回故土。
注释:
典故解析: “金笳”在古代战争中常用来振奋士气,诗中提到它与士兵的情感密切相关。诗中提及的“临关”可理解为边疆,暗含边塞士兵的苦楚与牺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号芜湖,唐代著名诗人,擅长边塞诗,作品多描写战争、边疆生活,情感真挚,风格豪放。
创作背景: 《胡笳曲》创作于唐代安史之乱前夕,诗人目睹了边关的动乱与士兵的苦难,结合自身的情感和国势的危机,表达了对战争的思考与对士兵命运的关怀。
诗歌鉴赏:
《胡笳曲》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情感的渲染,展现了边疆战士在动乱中所经历的痛苦与无奈。开头两句描绘了敌人围城的场景,传达出战争的紧迫感与压迫感。接下来提到“金笳”的声音,引发了对士兵命运的思索,音乐不仅是战斗的号角,更是情感的寄托,能够唤起士兵们的壮志与悲愤。
“听临关月苦,清入海风微”一联,描摹了边关的月夜,月光映照下的孤寂与苦涩,风轻拂过海面,似乎也带来了一丝惆怅。最后一句“三奏高楼晓,胡人掩涕归”,揭示了胡人因战败而悲伤的情景,情感的高潮在此刻达到。整首诗在描绘战争悲剧的同时,也传达了对人性与情感的深刻思考,表现了诗人对国家与士兵命运的忧虑与关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与对士兵苦难的同情,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情感基调深沉而悲凉。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金笳”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种战术
C. 一种地方
“掩涕归”的意思是?
A. 微笑着回家
B. 伤心地回去
C. 忽然离去
诗中描绘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欢乐
B. 悲伤
C. 愤怒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昌龄的《胡笳曲》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为边塞诗,但前者更注重对士兵情感的描绘与战争的反思,后者则更强调壮丽的自然与人生哲理。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分别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