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1 09:36:24
令君架亭乐荒幽,得地适与万景投。
亭成虽名为众乐,地偮无客谁与游。
讼休民去吏随散,独有文字与令留。
把书开阖坐自笑,回视令职忘卑陬。
昔闻酒贱喜易醉,今说鱼美予何忧。
弹琴有声尚近俗,要解弦绝以意求。
况持高怀屈下邑,志气略与彭泽侔。
身婴民忧手持版,心爱山水宁非俞。
景好不见但闻说,使我耳目私相仇。
亭前行迹不破草,亭下野鸟常喧啾。
山云朝嘘翠巘出,海月夜下清溪浮。
春花夏荫已有爱,况使风雪回冬秋。
借予不得与快意,共上岑崒望九州。
黄山闻好眼未识,梦想欲到迷无由。
图传粉墨固未好,愿假壮笔一揽收。
果逢来篇骋雄胜,若执造化穷雕锼。
一时文工岂不伟,千里寄我何以酬。
耳昏俗语久欲洗,为我一谢山前流。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1 09:36:24
寄题宣州太平县众乐亭为孙莘老作
作者: 王令
令君架亭乐荒幽,
得地适与万景投。
亭成虽名为众乐,
地偮无客谁与游。
讼休民去吏随散,
独有文字与令留。
把书开阖坐自笑,
回视令职忘卑陬。
昔闻酒贱喜易醉,
今说鱼美予何忧。
弹琴有声尚近俗,
要解弦绝以意求。
况持高怀屈下邑,
志气略与彭泽侔。
身婴民忧手持版,
心爱山水宁非俞。
景好不见但闻说,
使我耳目私相仇。
亭前行迹不破草,
亭下野鸟常喧啾。
山云朝嘘翠巘出,
海月夜下清溪浮。
春花夏荫已有爱,
况使风雪回冬秋。
借予不得与快意,
共上岑崒望九州。
黄山闻好眼未识,
梦想欲到迷无由。
图传粉墨固未好,
愿假壮笔一揽收。
果逢来篇骋雄胜,
若执造化穷雕锼。
一时文工岂不伟,
千里寄我何以酬。
耳昏俗语久欲洗,
为我一谢山前流。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幽静的亭子,诗人感慨亭子的美好却无人游玩,反映出一种孤独的情怀。亭子虽然名为“众乐”,实际上却没有客人来游玩。诗人意识到,随着纠纷的结束,百姓离去,官员也散去,只剩下书本与自己为伴。他在亭中独自开卷自赏,忘却了世俗的琐屑与卑微的官职。曾经听说酒便宜容易醉,现在听说鱼美味又有什么忧愁呢?弹琴的声音虽然近乎俗世,但想要真正解弦绝以意境追求更高的艺术。即便心怀高远,却屈身于小小的地方,志向与彭泽相仿(彭泽为古代著名的高雅人物)。身处民忧,手握政令,心中爱山水,所求并非世俗的富贵。山水美景不见,却耳听传闻,使得诗人心中有些怨恨。亭前行迹未破草,亭下野鸟常喧啾,描绘出自然的生机。山云朝雾笼罩,海月夜下清溪流淌,春花夏荫更显爱意,何况在风雪交加的冬秋。借我机会却不能尽兴,想要共登高峰俯瞰九州。黄山虽好,却未曾亲见,心中梦想却无从实现。虽然图画与传说未必美好,但愿借助壮笔来绘制出我的理想。若能遇到佳篇,抒发豪情,若能执笔创造,岂不更显伟大?即使文人风采出众,千里相寄也无以回报。耳中俗语久听想要洗净,愿为我一谢山前流云。
王令,宋代诗人,以清新自然的诗风闻名。他的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达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思考。王令的诗在形式上注重音韵和对仗,内容上则常表现出对现实的批判与对理想的追求。
本诗作于王令在宣州太平县众乐亭时,因朋友孙莘老之邀,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感慨。诗中展现了他内心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既有对官场的无奈与厌倦,又有对自然的向往和对文学创作的渴望。
王令的《寄题宣州太平县众乐亭为孙莘老作》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歌,诗人通过描写亭子的幽静与自然的美好,抒发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的无奈。诗的开头,诗人描绘亭子的环境,展现出一种荒凉与宁静的对比,进一步引出对“众乐”的讽刺,表达了虽有亭子而无人共享的孤独感。接下来,诗人通过对历史、饮酒、弹琴等细节的描绘,展现了他对过去的回忆和对现实的思考。诗中反复出现的“山水”之意象,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向往与追求。整首诗在结构上层次分明,情感真挚,既有对官场的反思,也有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王令深刻的思想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后续解析可继续逐句进行)
整首诗围绕“孤独”、“理想”、“现实”的主题展开,诗人通过描写亭子的孤寂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反映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和对现实的失望。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世俗的逃避与对艺术创作的追求,展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诗中提到的“众乐亭”寓意是什么?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中“耳昏俗语久欲洗”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