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26: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26:20
饿虎不食子
作者:王令〔宋代〕
饿虎不食子,饥鹰不雌求。
虎饿不择肉,盛怒遇子收。
鹰饥爪喙狞,尚与雌同韝。
人岂二者然,恩义宜绸缪。
亲戚不宜怒,割恩以为仇。
此割非常割,此伤无血流。
肉割愈有日,恩割伤不收。
一割大义死,再割面相仇。
亲戚尚皆然,况又他人俦,
是己与世绝,子世何足尤。
饿虎不会吃自己的孩子,饥鹰也不会去追逐雌鹰。
老虎在饥饿时不挑剔肉食,一旦愤怒便会攻击自己的后代。
饥饿的鹰爪喙凶狠,但仍会和雌鹰一起共度难关。
人难道能和这两者一样吗?恩义应当加以珍惜。
亲戚之间不应轻易发怒,切割恩情只会变为仇恨。
这种割舍并非普通的割舍,这种伤痛没有血流出。
肉体的割舍总有愈合的一天,而恩情的割舍伤痛却难以弥补。
一旦割舍了大义便是死亡,再次割舍则变为仇恨。
亲戚之间尚且如此,更何况与他人之间呢?
这将使自己与世隔绝,子孙又有什么可埋怨的呢?
王令,宋代诗人,字伯升,号香山,生于南宋时期。他以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关注社会现实,作品多反映人性与道德观念。
《饿虎不食子》写于一个强调亲情与道德的时代,反映了王令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警示人们在亲友间应珍惜情谊,而不应因小事而激化矛盾。
王令的《饿虎不食子》通过生动的比喻,展现了亲情与恩义的重要性。诗中以饿虎和饥鹰为喻,指出即使在极端的生存状态下,动物尚且懂得珍惜亲情,何况人类更应如此。全诗分为几个层次,前半部分通过动物的行为阐述亲情的不可割舍,后半部分则深入探讨了人际关系中的恩义与仇恨。诗人强调,亲戚之间不应因为小事而生怨,割舍情谊的后果是不可逆转的,这种割舍不仅是肉体上的,也是精神上的伤害。最后,王令用“是己与世绝”的说法警示人们,若无法与他人和谐相处,最终受害的只能是自己及后代。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的人生哲学,也为当代人际关系的处理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强调人际关系中的亲情与恩义,警示人们珍惜亲情,不要因小事而割舍恩情,因为这将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与仇恨。
饿虎在诗中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割舍情谊的后果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此伤无血流”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