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56: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56:09
毵毵晚春树,上下聚百虫。不有口似趸,则生尾如蜂。设不二者然,亦徒生无庸。清阴不可居,岁晚还秋风。
这首诗描绘了晚春时节的树木,树上树下聚集着成百上千的虫子。如果没有像鱼一样的口,那么就会长出像蜜蜂一样的尾巴。如果没有这两种情况,那也不过是徒劳无功。清凉的阴影无法久居,到了岁末又会迎来秋风。
诗中提到的“蜂”和“趸”并非常见的组合,强调了生物的多样性与自然的变化。虫子在春天繁盛,象征着生机与活力;而“岁晚”的秋风则暗示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更替,传达出一种无奈与感慨。
王令(约1042-1115),字子文,号少白,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于描写自然景物以及抒发个人情感。他的作品讲究清新自然,风格简练而富有哲理。
此诗创作于春末夏初之际,正值万物复苏的时节。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界中的虫子和树木,反映了对生命繁衍的观察,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细腻感受和哲学思考。
王令的《杂诗》是一首蕴含深意的作品,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和虫子的描绘,展示了生命的生生不息与时间的无情流逝。开篇的“毵毵晚春树”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画面,树木繁茂,虫子聚集,象征着万物的复苏和繁荣。然而,随之而来的“生尾如蜂”引发了对生命形态的思考,虫子拥有多种生存方式,正如人类在生活中也面临诸多选择。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了对时间的思索,尤其是“岁晚还秋风”,暗示着无论多么繁盛的生命,最终都要面对时间的流逝。诗人在清阴与秋风之间,表达了一种无奈的情感,似乎在告诉我们,无论怎样努力,生命的旅程终究会走向终点。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与深刻的哲理,展现了王令对生命与自然的独特理解,给人以无限的思考空间。
全诗通过描绘自然界的生机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表达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王令在诗中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生命的短暂,提醒人们珍惜当下,感受自然的美好。
诗中“毵毵”形容的是哪个季节的树?
“岁晚还秋风”意味着什么?
诗中提到的“百虫”象征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