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3 17:21: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3 17:21:41
《次韵致政张朝奉仍招晚饮》
作者:苏轼
扫白非黄精,轻身岂胡麻。
怪君仁而寿,未觉生有涯。
曾经丹化米,亲授枣如瓜。
云蒸作雾楷,火灭噀雨巴。
自此养铅鼎,无穷走河车。
至今许玉斧,犹事萼绿华。
君曾见永州何仙姑得药饵之,人疑其以此寿也,故有丹化米萼绿华之句,皆女仙事。我本三生人,畴昔一念差。前生或草圣,习气馀惊蛇。儒臞谢赤松,佛缚惭丹霞。时时一篇出,扰扰四座哗。清诗得可惊,信美辞多夸。回车入官府,治具随贫家。萍齑与豆粥,亦可成咄嗟。
这首诗的意思是:
扫白并不是黄精,轻身又何必依赖胡麻呢?
我觉得君子仁爱而长寿,难道不曾意识到生命的有限吗?
曾经用丹药化成米,亲自教导的枣也像瓜一样。
云蒸雾霭,如同楷书般飘渺,火熄灭了,雨水如同巴山般洒落。
从此养铅的鼎,无穷无尽地行走着河车。
至今许愿的玉斧,仍然在追求那萼绿的花。
君曾见永州的何仙姑得到了药饵,人们因此怀疑她的长寿,故诗中提到丹化米和萼绿华都是女仙的事。我本是三生的凡人,往昔一念之差。
前生或许是草圣,习气中仍惊动着蛇。
儒生的贫弱与谢赤松相比,佛教的束缚让我对丹霞感到惭愧。
我时常写出一篇诗,扰扰四座皆是喧哗。
清诗的确令人惊叹,美辞自然多受夸赞。
回到官府,治具随贫家,
萍菜和豆粥,也能成为美好的享受。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词文赋皆有极高成就,风格豪放,情感真挚,常融入个人生活经历与社会观察。
《次韵致政张朝奉仍招晚饮》写于苏轼晚年,诗中表达了对长寿与人生哲理的思考,反映了苏轼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及对生活的感悟。
这首诗在形式上有着明显的对仗和韵律美,内容上则融合了道教、佛教与儒家思想,展现了苏轼对生命的思考与对道理的追求。诗中通过对“长寿”的探讨,引发了对人生有限性的反思,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珍惜和对友人情谊的珍视。
诗中运用了许多自然意象,云蒸雾霭、火熄雨落,描绘了自然变化的美丽,也象征着人生的无常。苏轼用“丹化米”与“萼绿华”的比喻,将修行与长生的主题与友人饮酒的场景相结合,表现了他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整首诗意境深远,层次丰富,体现了苏轼在面对人生和友谊时的哲学思考。诗中既有对历史与文化的回顾,也有对自身经历的反思,展示了他对人生的洞察力和智慧。
整首诗表达了对长寿、友谊以及人生哲理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在面对生命有限性时的豁达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苏轼在诗中提到的“黄精”是什么?
A. 一种药材
B. 一种食物
C. 一种植物
D. 一种饮品
诗中提到的“云蒸作雾楷”主要描绘了什么?
A. 繁华的城市
B. 自然的美丽
C. 人生的无常
D. 友谊的深厚
“丹化米”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友情
B. 长生不老的追求
C. 自然的变化
D. 生活的平淡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