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3:34: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3:34:43
能诗李长吉,识字扬子云。
端能居此府,坐啸获两君。
逝将江湖去,浮我五石樽。
眷焉复少留,尚为世所醺。
或劝莫作诗,儿辈工织纹。
朱弦寄三叹,未害俗耳闻。
共寻两欧阳,伐薪照黄昏。
是家有甘井,汲多终不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文人雅士的欣赏与思考。开头提到李长吉和扬子云,二人皆为才子,说明自己在此地也有才情。接着描绘了自己悠闲的生活,准备离开这座美丽的江湖,携带着自己的酒樽。虽然思念这段时光,但仍然感到世俗的纷扰。有人劝说不要再作诗,认为年轻人更应该专注于实用的事情。然而,作者依然以三声叹息寄托情感,认为自己的诗歌并不妨碍世俗的耳朵。最后提到与朋友一起在黄昏时分寻找柴火,暗示着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并且强调纯净的水源象征着不混浊的心灵。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兼具豪放与细腻,广泛影响了后世。苏轼在政坛上经历了波折,其作品常反映出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面对人生的起伏,他以诗歌抒发对生活的感悟,表现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世俗的反思。
此诗将古代文人生活的洒脱与世俗的纷扰呈现得淋漓尽致。苏轼以李长吉和扬子云为引,体现出对文学才华的赞美,随即转入自我反思,表达出对离开的惋惜与对生活的感悟。“逝将江湖去,浮我五石樽”,将诗人即将离去的惆怅与对酒樽的眷恋结合,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孤独感。随着“或劝莫作诗”一句,诗人似乎在面对世俗的声音,坚定地选择了自己的道路,不为外界的评价所动摇。最后的黄昏伐薪,既是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平和心境的追求。整首诗透过细腻的情感与生动的意象,表现了苏轼对友谊的珍视与对生活的哲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文人雅士的钦佩,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对世俗生活的深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苏轼在诗中提到哪些历史人物?
A. 杜甫和白居易
B. 李白和扬子云
C. 王维和李清照
D. 欧阳修和苏洵
诗中提到的“甘井”象征什么?
A. 忧伤
B. 纯净的心灵
C. 纷扰的世俗
D. 友情
苏轼在诗中表现出怎样的生活态度?
A. 世俗追求
B. 对文人的向往和对生活的反思
C. 忧国忧民
D. 追求权力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