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39: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39:16
吾於古人少所同,惟识韩家十八翁。其辞浩大无崖岸,有似碧海吞浸秋晴空。此老颇自负,把人常常看。于时未尝有夸诧,只说东野口不乾。我生最迟暮,不识东野身。能得韩老低头拜,料得亦是无量文章人。前日杜子长,借我孟子诗。三日三夜读不倦,坐得脊折臀生胑。旁人笑我苦若是,何为竟此故字纸。童子请我愿去烧,此诗苦涩读不喜。吾闻旁人笑,叹之殊不已。又畏童子言,藏之不敢示。奈何天下俱若然,吾与东野安得不泯焉。
我与古人几乎没有相同之处,只认识韩家那位八十岁的老人。他的诗句浩瀚如海,无边无际,像碧海吞噬秋日晴空。这位老人颇为自负,常常看人。那时我未曾夸耀,只是说东野的口才并不干枯。我生在晚年,对东野的身世毫无了解。若能得到韩老的点头拜访,想必也是无量的文人。前几天杜子长借给我《孟子》的诗歌,三天三夜读得不厌,坐得脊背折了,臀部生了痔疮。旁人笑我如此苦,何必为这几页字纸。小朋友请我把它烧掉,我对这首诗读得苦涩不喜欢。我听见旁人笑,感叹不已,又害怕小朋友的言语,藏着不敢示人。奈何天下的人都如此,我与东野又怎么能不被淹没呢?
作者介绍:王令是宋代的一位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对古文的推崇而闻名。生平经历对其文化认知有深刻影响。
创作背景:这首诗在王令晚年创作,反映他对古代文人的敬仰、对自身文学境遇的无奈以及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感慨。
《还东野诗》通过对古人的崇拜与自身处境的反思,展示了王令对文学的执着与对人生的感慨。诗中提到的韩家十八翁与杜子长,象征着古代文学的高峰,王令通过对这些文人的敬仰,表达了对自己文学成就的自卑与渺小。诗中“碧海吞浸秋晴空”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古文的博大精深,显示了作者对古文的深厚情感。而“我生最迟暮,不识东野身”,则流露出他对自己文学追求的无奈与困惑。整首诗在对比中流露出对文学的热爱与对自我价值的怀疑,深刻地反映了文人内心的挣扎与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中表现了对古人文学成就的崇敬,同时也流露出对自身文学水平的自卑与无奈,反映文人的敏感与细腻。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韩家十八翁”是指谁?
诗人读《孟子》时的感受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王令与杜甫的作品,王令更侧重于对古人的敬仰与自我反思,而杜甫则更多表现社会现实与个人遭遇。两人都展现了深厚的文学功底,但各自的主题与情感基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