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26: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26:14
和孙莘老将赴太平二首
王令
先生素志已形诗,弟子何妨鼓瑟希。
时若伊周方有任,命如孔孟可无归。
要终四海乘槎去,高谢西山食粟非。
此道难言身未果,且当从世共依违。
将古诗译为白话文,帮助用户理解诗意。
这位先生的志向早已体现在诗中,作为弟子,何妨来弹奏瑟乐呢?
如果像伊尹和周公那样有职任,命运如孔子和孟子那样就无须归隐。
我想要在四海之间乘木筏而去,怎能高傲地谢绝西山的粗粟呢?
这条道路难以言说,而我尚未实现理想,暂时还是随世俗而行吧。
作者介绍:王令,宋代诗人,字子真,号志道,擅长诗词,兼及散文,作品多反映士人的理想与追求,思想深邃,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士人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之际。王令在诗中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展示了现实中的妥协与无奈。
王令的《和孙莘老将赴太平二首》以其深刻的哲理和细腻的情感,引人深思。诗中,王令以“先生”和“弟子”自喻,展现了对前辈的尊敬和对理想的追求。首句开篇,强调先贤之志与弟子之情,既表明师承关系,也暗含自身追求的执着。接下来,诗人提及历史上的贤明之士,表达了对他们的向往,反映出对现实社会中理想与责任的思考。
在“要终四海乘槎去,高谢西山食粟非”中,诗人描绘了一种自由自在的理想生活,然而又不失对现实的清醒认知,表明自己并非完全拒绝世俗的生活,而是渴望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整首诗气韵悠长,情感深沉,既有对理想的追求,又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最终以“且当从世共依违”结束,表达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与挣扎。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妥协,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揭示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和解。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王令的《和孙莘老将赴太平》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
a) 追求理想
b) 对财富的渴望
c) 对名声的追求
诗中提到的“伊周”是指哪些历史人物?
a) 孔子
b) 伊尹与周公
c) 李白与杜甫
“乘槎”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生活的困境
b) 自由自在的生活
c) 追求名利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