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45: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45:25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千秋佳节的名声虽然依然存在,但承露的丝囊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了。只有那紫色的苔藓最能表达我的心意,每年因下雨而长得像金铺一样。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樽前,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以五言绝句和七言律诗著称,风格清新、机智,常富有讽刺意味。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杜牧晚年,正值唐朝盛衰交替之际,世态日渐炎凉,诗人借景抒怀,表达对昔日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无奈。
《过勤政楼》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杜牧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人事无常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怀念。开头两句,诗人以“千秋佳节”的名声与“承露丝囊”的消逝对比,表现了对美好传统的追思与现实的对照。节日的名声在时间的长河中已变得空洞,而曾经象征美好的丝囊却在世间不再。这种对比勾勒出了时间流逝带来的无奈与失落。
后两句“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则转向自然,紫苔在雨后的光亮中显得尤为美丽,似乎是诗人唯一的寄托和心灵的慰藉。紫苔的存在象征着生命的坚韧与不屈,尽管人事沧桑,依然在雨中生长。诗的结尾通过自然的意象,传达了希望与坚持的情感,给人以思考和启示。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旧日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无奈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坚持希望与美好的情感基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承露丝囊”象征什么?
A. 美好事物的消逝
B. 传统节日的延续
C. 自然的变化
答案: A
诗人通过何种意象表达希望与美好?
A. 千秋佳节
B. 紫苔
C. 金铺
答案: B
诗中对比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A. 过去与现在
B. 自然与人文
C. 节日与暗淡
答案: A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两者都表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春望》更侧重于国家的衰亡,而《过勤政楼》则更注重个体的内心感受与自然的和谐。
推荐书目: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过勤政楼》这首诗及其深层的文化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