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22: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22:51
原文展示:
病卧淮阳太昊城,牡丹丛畔过清明。 那知春暮长江上,竹里招提听晓莺。
白话文翻译:
我因病卧床在淮阳的太昊城,清明时节从牡丹花丛旁经过。 哪知道春天将尽时在长江上,在竹林中的寺庙里聆听清晨的黄莺鸣叫。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这首诗是他在病中创作的,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生活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耒在病中创作的,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生活的感慨。诗中提到的“病卧淮阳太昊城”表明他因病卧床,而“牡丹丛畔过清明”和“竹里招提听晓莺”则展现了他对春天景色的细腻感受。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病中的视角,描绘了春天的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生活的感慨。首句“病卧淮阳太昊城”直接点明了诗人的身体状况和所处的地点,为全诗奠定了基调。第二句“牡丹丛畔过清明”通过对牡丹花的描绘,展现了清明时节的美丽景色,同时也隐含了对生命的珍惜。后两句“那知春暮长江上,竹里招提听晓莺”则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即将过去的感慨,以及在竹林寺庙中聆听黄莺鸣叫的宁静与超脱。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对春天景色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生活的感慨。诗人通过病中的视角,展现了清明时节的美丽景色,以及对春天即将过去的感慨,传达了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生活的珍惜。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牡丹丛畔过清明”中的“牡丹”象征什么? A. 富贵和美丽 B. 悲伤和哀愁 C. 希望和新生 D. 孤独和寂寞
诗中提到的“竹里招提听晓莺”中的“招提”指的是什么? A. 竹林 B. 寺庙 C. 花园 D. 山谷
诗中提到的“病卧淮阳太昊城”中的“淮阳”位于哪个省? A. 河南省 B. 河北省 C. 山东省 D. 江苏省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