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0:06: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0:06:07
和人喜雨
作者:梅尧臣
仲冬至仲春,阴隔久不雨。
耕农将失时,萌颖未出土。
帝心实焦劳,日夜不安处。
祷祠烦骏奔,肸飨杳无补。
帝时降金舆,遍款灵真宇。
百姓知帝勤,变愁为鼓舞。
和气能致祥,是日云蔽午。
夕风不鸣条,甘润忽周普。
已见尧为君,安问谁为辅。
在仲冬到仲春的时节,阴云笼罩已久,久未降雨。
农民将要失去耕种的时机,新苗尚未出土。
皇帝的心中十分焦虑,日夜都无法安宁。
祷告的神灵奔走忙碌,丰盛的祭品却毫无补益。
此时天帝降下金舆,遍访灵明的神明。
百姓知道皇帝的辛劳,忧愁也因此变为欢欣。
和谐的气候能带来吉祥,今日的云层遮住了午日。
微风不再吹动树枝,甘霖骤然普降。
已看见尧帝治理天下,何必再问谁为辅佐?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白石,宋代诗人,擅长五言和七言诗。他的诗风质朴自然,关注社会民生,常常表现出对百姓的关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仲冬至仲春之际,反映了当时因干旱而导致的农民忧虑与皇帝的焦虑。表现出对自然灾害的关切,体现出诗人对人民生计的关注。
梅尧臣的《和人喜雨》是一首富有社会关怀的诗作。这首诗以农民的耕作为背景,表现了因天气干旱而带来的焦虑与不安。诗人在诗中通过对皇帝和百姓心情的描述,展现了一个社会在自然灾害面前的脆弱与无奈。诗的开头通过对阴云笼罩、久不降雨的描写,营造了紧迫的氛围,令人感受到农时的紧迫与农民的焦虑。
而后,诗人以“帝心实焦劳”句表明了皇帝的关切,体现出他对民生的责任感。尽管祷告和祭祀并未见效,但最终天帝降雨,百姓由愁变乐,展现了自然与人心之间的微妙关系。最后两句以“已见尧为君”总结,表达了对明君治国理政的期待。这种对比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古代明君的怀念,也反映出对当下政局的思考,强调了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农民的生计为主线,反映了自然与人社会的紧密联系,强调了统治者对民众的关怀与责任,传达出一种对和谐社会的期待。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金舆”象征什么?
A. 贫困
B. 皇帝的恩泽
C. 风暴
诗的主题主要关注什么?
A. 自然景观
B. 农民的生计与皇帝的责任
C. 个人情感
“已见尧为君”中的“尧”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唐太宗
B. 上古的贤明君主
C. 汉武帝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通过以上分析与学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梅尧臣的《和人喜雨》及其所传达的情感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