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0:52: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0:52:52
凤吹笙曲
李白 〔唐代〕
仙人十五爱吹笙,
学得昆丘彩凤鸣。
始闻炼气餐金液,
复道朝天赴玉京。
玉京迢迢几千里,
凤笙去去无穷已。
欲叹离声发绛唇,
更嗟别调流纤指。
此时惜别讵堪闻,此地相看未忍分。
重吟真曲和清吹,
却奏仙歌响绿云。
绿云紫气向函关,
访道应寻缑氏山。
莫学吹笙王子晋,
一遇浮丘断不还。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轻的仙人,他年约十五,喜欢吹笙,学会了昆丘山上彩凤的鸣唱。起初,他听说可以炼气食金液,接着又听说要朝天去玉京。玉京遥远,几千里之遥,而那凤笙却似乎无穷无尽地飞去。想要叹息离别的声音,却在红唇上发出,更多的是对别离曲调的感叹。此时此刻,惜别的情景让人难以忍受,而在这个地方相见却又不愿分开。重吟那真正的乐曲,伴随着清吹,奏响了仙歌,回荡在绿云之中。绿云和紫气朝着函关飘去,访道之旅应该去寻求缑氏山。不要学习王子晋吹笙,一旦遇到浮丘,便再也无法返回。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人,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享有“诗仙”的美誉。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著称,常常抒发个人情怀和对自由的向往。
《凤吹笙曲》创作于李白游历期间,受道教文化和个人修道理念的影响,表达了对仙人生活的向往和对离别的感伤。
《凤吹笙曲》是李白对仙人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的抒发,诗中充满了对自由与超脱的渴望。开篇描绘仙人喜爱吹笙的情景,展现了年轻仙人的天真和对音乐的热爱。接着,诗人引入炼气与金液的概念,表现出道教文化的影响。通过“玉京”“缑氏山”的描写,传达了对道教理想境界的追求。
全诗的情感在离别时达到高潮,诗人对离别的感叹和不舍让人感同身受。使用“重吟真曲”和“清吹”,不仅体现了音乐的美感,也表达了对美好瞬间的珍惜。最后,诗人告诫道不可追随王子晋的脚步,寓意着追求长生的代价,进一步深化了对自由与归属的思考。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对仙人生活的向往、对音乐的热爱以及对离别的感伤,体现了对自然、自由和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中提到的“昆丘”指的是哪个地方?
诗人告诫不要追随哪个历史人物的脚步?
“欲叹离声发绛唇”中的“绛唇”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