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20: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20:52
佽飞斩长蛟,遗图画中见。
登舟既虎啸,激水方龙战。
惊波动连山,拔剑曳雷电。
鳞摧白刃下,血染沧江变。
感此壮古人,千秋若对面。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勇士在船上与长蛟搏斗的壮丽场景。他手持利剑,仿佛能斩断长蛟,遗留下来的画作让人感受到那种豪气壮志。船上如同猛虎吼叫,水面激荡如龙战斗。惊涛骇浪之间,剑光闪烁如雷电,长蛟的鳞片在剑下破碎,鲜血染红了沧江。看到古人的壮举,仿佛千年之后他们依然与我们面对面交流。
“斩蛟龙”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形容英雄豪杰勇斗强敌的场景。蛟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水中的强敌,而“千秋若对面”则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崇敬与钦佩。
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奔放的诗风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自由、自然的热爱和对英雄壮举的赞美。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李白在游历过程中,见到古人遗留的画作,激发了他对历史英雄的追忆和对壮丽场景的想象,表达了他对古代豪杰的崇拜之情。
《观佽飞斩蛟龙图赞》是一首充满力量与激情的诗作。李白通过壮阔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将古代英雄的豪情壮志展现在读者眼前。诗中的“佽飞斩长蛟”描绘出一种英勇无畏的气概,仿佛让人看到了那位勇士在波涛中奋勇拼搏的场景。
在诗中,李白使用了丰富的动词,如“激水”、“拔剑”、“曳雷电”等,塑造出一种紧张激烈的氛围,体现出战斗的壮丽与惊险。尤其是“惊波动连山”一句,勾画出波涛汹涌、山势震动的场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李白不仅仅是在描绘一个战斗场景,更是通过这一场景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崇高敬意,体现了他心中的豪情壮志。最后一句“千秋若对面”则将这种情感升华,仿佛让古人与今人之间的距离消失,形成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古代英雄的壮举,表达了对勇气、豪情的崇敬,以及对历史的感慨。
诗词测试:
“佽飞斩长蛟”中的“佽”指什么?
诗中提到的“千秋若对面”表达了什么情感?
“惊波动连山”中的“惊波”意指?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李白的这首诗与杜甫的《登高》进行对比。李白的诗强调英雄豪情与壮丽场景,而杜甫则更加注重个人情感与历史的沉重感,两者在主题和情感基调上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