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52: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52:44
万生纷不同,宿昔有定业。
哀哉彼迁民,苦事乃稠叠。
累累庭际炊,采采涧底叶。
问渠胡为来,悲泪不盈睫。
连年避胡乱,生理安可说。
今年更仓皇,刍藁亦焚劫。
扶持过江南,十口四五活。
斗米六百钱,兼旬又风雪。
前时诏书下,振廪要周浃。
圣主甚哀矜,我曹空感咽。
愿今兵革罢,复得理归楫。
传闻菰蒲中,相杀血新喋。
本是耕田农,饥寒实驱胁。
须公语县吏,早与支米帖。
万物生灵各有不同,前生的因果已经注定。
可怜那些迁徙的百姓,艰难的生活层层叠叠。
庭院里炊烟袅袅,溪底的叶子汪汪在水中摇曳。
我问你为何而来,眼泪已是无法盈眶。
连年避开胡人的战争,生存的道理又如何能说清?
今年更是动荡不安,连草料也被焚烧劫掠。
支持我渡过江南,十口人中只有四五人活着。
斗米要六百钱,风雪交加又一旬。
前一阵子,朝廷下了诏书,发放米粮要周全。
圣主对此感到极度悲痛,我等也空自伤感。
愿今后战争停止,能够恢复正常生活。
听说菰蒲中,血流成河,相互残杀。
本是耕田的农民,饥寒实在令人逼迫。
请你告知县吏,早日给我们支米的凭证。
作者介绍:张孝祥,宋代词人,曾任过官职,生活在北宋末年,经历了战乱与动荡。其词风豪放,常表达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与对民生苦难的同情。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宋代南渡时期,正值战乱频繁之时,民众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生活困苦,张孝祥通过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荡与民生苦难,表达了对百姓的深切关怀。
这首诗以真切的笔触描绘了战乱对民众生活的摧残,张孝祥通过对“迁民”的描写,揭示了人们在历史洪流中所承受的苦难。诗的开头以“万生纷不同”引入,强调了每个人的命运各异,但在战乱面前,人人都难以逃脱痛苦。接下来的“哀哉彼迁民”更是直指百姓的苦难,字里行间流露出浓厚的同情。
诗中展现的生活细节,如“庭际炊”和“涧底叶”,交织出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动荡的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在“斗米六百钱”的句子中,物价的飞涨与生活的艰难进一步加深了民众的困境。此外,张孝祥表达了对朝廷的希望,愿“兵革罢,复得理归楫”,渴望战乱结束,百姓得以安宁。
整首诗不仅是对战乱的控诉,也是对人性关怀的深刻反思,充满了对和平与安定的渴望。通过细腻的情感与深沉的思考,张孝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悲惨与无奈,传达出对人们生存困境的深入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抒发了对战乱的控诉和对民众苦难的深切同情,表达了渴望和平与安宁的愿望,反映了历史动荡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这首诗中“迁民”指的是哪类人群?
A. 商人
B. 战乱中流离失所的百姓
C. 诗人
D. 官员
诗中提到“斗米六百钱”,这说明了什么?
A. 物价上涨,生活艰难
B. 物价稳定
C. 富裕的生活
D. 官府的丰厚税收
诗的最后一句中提到“须公语县吏”,意在表达什么?
A. 向县吏求助以解决粮食问题
B. 向县吏致敬
C. 赞美县吏的作为
D. 请求县吏参与战斗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