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赭山分韵得成叶字 其二》

时间: 2025-04-30 22:52:44

诗句

万生纷不同,宿昔有定业。

哀哉彼迁民,苦事乃稠叠。

累累庭际炊,采采涧底叶。

问渠胡为来,悲泪不盈睫。

连年避胡乱,生理安可说。

今年更仓皇,刍藁亦焚劫。

扶持过江南,十口四五活。

斗米六百钱,兼旬又风雪。

前时诏书下,振廪要周浃。

圣主甚哀矜,我曹空感咽。

愿今兵革罢,复得理归楫。

传闻菰蒲中,相杀血新喋。

本是耕田农,饥寒实驱胁。

须公语县吏,早与支米帖。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52:44

原文展示:

万生纷不同,宿昔有定业。
哀哉彼迁民,苦事乃稠叠。
累累庭际炊,采采涧底叶。
问渠胡为来,悲泪不盈睫。
连年避胡乱,生理安可说。
今年更仓皇,刍藁亦焚劫。
扶持过江南,十口四五活。
斗米六百钱,兼旬又风雪。
前时诏书下,振廪要周浃。
圣主甚哀矜,我曹空感咽。
愿今兵革罢,复得理归楫。
传闻菰蒲中,相杀血新喋。
本是耕田农,饥寒实驱胁。
须公语县吏,早与支米帖。

白话文翻译:

万物生灵各有不同,前生的因果已经注定。
可怜那些迁徙的百姓,艰难的生活层层叠叠。
庭院里炊烟袅袅,溪底的叶子汪汪在水中摇曳。
我问你为何而来,眼泪已是无法盈眶。
连年避开胡人的战争,生存的道理又如何能说清?
今年更是动荡不安,连草料也被焚烧劫掠。
支持我渡过江南,十口人中只有四五人活着。
斗米要六百钱,风雪交加又一旬。
前一阵子,朝廷下了诏书,发放米粮要周全。
圣主对此感到极度悲痛,我等也空自伤感。
愿今后战争停止,能够恢复正常生活。
听说菰蒲中,血流成河,相互残杀。
本是耕田的农民,饥寒实在令人逼迫。
请你告知县吏,早日给我们支米的凭证。

注释:

  • 定业:指宿命或前世因果。
  • 迁民:指因战乱而迁移的百姓。
  • 累累:层层叠叠,形容数量多。
  • 胡乱:指胡人的侵扰和战乱。
  • 刍藁:草料,饲料。
  • 斗米:米的计量单位,指一斗米。
  • 振廪:振兴粮仓,发放粮食。
  • 县吏:地方官吏,管理地方事务的官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孝祥,宋代词人,曾任过官职,生活在北宋末年,经历了战乱与动荡。其词风豪放,常表达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与对民生苦难的同情。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宋代南渡时期,正值战乱频繁之时,民众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生活困苦,张孝祥通过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荡与民生苦难,表达了对百姓的深切关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真切的笔触描绘了战乱对民众生活的摧残,张孝祥通过对“迁民”的描写,揭示了人们在历史洪流中所承受的苦难。诗的开头以“万生纷不同”引入,强调了每个人的命运各异,但在战乱面前,人人都难以逃脱痛苦。接下来的“哀哉彼迁民”更是直指百姓的苦难,字里行间流露出浓厚的同情。

诗中展现的生活细节,如“庭际炊”和“涧底叶”,交织出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动荡的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在“斗米六百钱”的句子中,物价的飞涨与生活的艰难进一步加深了民众的困境。此外,张孝祥表达了对朝廷的希望,愿“兵革罢,复得理归楫”,渴望战乱结束,百姓得以安宁。

整首诗不仅是对战乱的控诉,也是对人性关怀的深刻反思,充满了对和平与安定的渴望。通过细腻的情感与深沉的思考,张孝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悲惨与无奈,传达出对人们生存困境的深入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万生纷不同:强调生命的多样性,暗示命运的无常。
  2. 宿昔有定业:意指每个人的命运早已注定,含有宿命论的色彩。
  3. 哀哉彼迁民:对迁徙百姓的哀怜与同情。
  4. 苦事乃稠叠:生活的苦难层层叠加,十分艰辛。
  5. 累累庭际炊:描绘炊烟袅袅的日常景象,带有乡愁的情感。
  6. 采采涧底叶:自然景观与人的生活状态相互交融。
  7. 问渠胡为来:表达对迁徙原因的疑惑与无奈。
  8. 悲泪不盈睫:情感的深重,眼泪已无法盈满眼睑。
  9. 连年避胡乱:长期逃避战乱,生存状态堪忧。
  10. 生理安可说:生存的道理难以言表,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11. 今年更仓皇:今年的局势更加动荡不安,令人恐慌。
  12. 刍藁亦焚劫:连草料都被焚烧,生活无以为继。
  13. 扶持过江南:描述渡江南渡的艰辛,生存的挣扎。
  14. 十口四五活:十个人中仅有几人活着,生命之脆弱。
  15. 斗米六百钱:物价飞涨,生活的重担愈加沉重。
  16. 兼旬又风雪:在恶劣的天气中,这种生活更加艰难。
  17. 前时诏书下:朝廷曾有过发放粮食的举措。
  18. 振廪要周浃:希望米粮的发放能够周全到每一个需要的人。
  19. 圣主甚哀矜:对圣主的同情与感慨。
  20. 我曹空感咽:我们只能无奈地感叹。
  21. 愿今兵革罢:希望战争能够停止,恢复安宁。
  22. 复得理归楫:渴望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
  23. 传闻菰蒲中:传言中有残杀的血腥场面。
  24. 相杀血新喋:描述战乱中的暴行,血腥的景象。
  25. 本是耕田农:这些人本是农民,生活被迫改变。
  26. 饥寒实驱胁:饥饿与寒冷逼迫人们不得不参与战斗。
  27. 须公语县吏:希望有人能向县官求助。
  28. 早与支米帖:请求县官早日发放粮食的凭证。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斗米六百钱,兼旬又风雪”,形成对称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如“悲泪不盈睫”,通过形象化的手法传达情感的深度。
  • 排比:在描述生活困境时,使用多种具体细节,增强表达的力度。

主题思想:整首诗抒发了对战乱的控诉和对民众苦难的深切同情,表达了渴望和平与安宁的愿望,反映了历史动荡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迁民:象征战争带来的流离失所与无奈。
  • 庭际炊:代表家庭生活与乡土情怀。
  • 涧底叶:自然的象征,暗示生命的脆弱与艰难。
  • 斗米:物价的象征,反映民生困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中“迁民”指的是哪类人群?
    A. 商人
    B. 战乱中流离失所的百姓
    C. 诗人
    D. 官员

  2. 诗中提到“斗米六百钱”,这说明了什么?
    A. 物价上涨,生活艰难
    B. 物价稳定
    C. 富裕的生活
    D. 官府的丰厚税收

  3. 诗的最后一句中提到“须公语县吏”,意在表达什么?
    A. 向县吏求助以解决粮食问题
    B. 向县吏致敬
    C. 赞美县吏的作为
    D. 请求县吏参与战斗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同样表达对民生困苦的感慨。
  • 杜甫《春望》:反映战乱对家庭与国土的影响。

诗词对比

  • 张孝祥的《赭山分韵得成叶字 其二》与杜甫的诗作都关注战乱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痛苦,但张孝祥更着重于对个人与家庭的情感展开,而杜甫则更倾向于国事与家国情怀的结合。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对苦难的深切描绘,但表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文学习手册》
  • 《中国古代诗词选》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半山亭 滴水岩 金陵使院寄刘给事兰谷少尹谨斋 伏波庙 感怀 买花 易州新使院咏松 留侯祠 送陈心简之辽东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娱的成语 方字旁的字 包含覆的成语 反文旁的字 倒运 庆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肯构肯堂 左膀右臂 包含惯的词语有哪些 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螳螂奋臂 津涯 工程食品 尸字头的字 父字头的字 桃花岩 生字旁的字 前合后仰 白龙鱼服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