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29: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29:11
我年五十七,荣名得几许。
甲乙三道科,苏杭两州主。
才能本浅薄,心力虚劳苦。
可能随众人,终老于尘土。
我今年五十七岁,获得的荣誉和名声有多少呢?
科举考试的甲、乙、三道,苏州和杭州的官职也不过是如此。
我的才能原本就很浅薄,心力也感到虚劳和苦恼。
也许我只能像众人一样,终老在这尘世之中。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著称,尤其擅长描写社会民生和个人情感。白居易一生经历了政治风波,身世起伏,晚年则更加关注个人的生活与感悟。
这首诗写作于白居易年过五十之时,正是他反思自己一生的阶段。诗中流露出对个人成就的自省,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反映了他对荣华富贵的淡泊心态。
白居易在这首诗中使用了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个人成就的反省。整首诗的基调是沉重而又带着淡淡的无奈,尤其是在“才能本浅薄,心力虚劳苦”这两句中,白居易自我批评,承认自己与众多成功人士之间的差距。他并没有以激昂的语气来渲染自己的不满,而是以一种平和的态度,流露出对人生的无奈与释然。
从文学角度看,诗中不仅有对个人的反思,亦隐含了对社会的观察。白居易将自己的命运与科举、仕途联系在一起,指出了科举制度下的竞争与压力,同时也让人感受到当时社会的浮躁与功利。诗歌的最后一句“终老于尘土”,更是将个人的渺小与生命的短暂表露无遗,给读者留下了深思。
整首诗表达了白居易对个人成就的深刻反思与自我谦卑,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浮华。通过对荣誉与现实的对比,诗人展现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传达出一种对生命的思考与领悟。
白居易在诗中提到的年龄是:
A. 五十
B. 五十七
C. 六十
诗中提到的“苏杭”指的是:
A. 两个地方
B. 两种物品
C. 两种人
作者对自己的才能的评价是:
A. 很高
B. 中等
C. 浅薄
与杜甫《登高》对比,白居易的这首诗更显得内省与自谦,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白居易的诗集中体现在个人生活中的反思,与杜甫的忧国忧民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