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望江楼上作》

时间: 2025-07-27 10:03:31

诗句

江畔百尺楼,楼前千里道。

凭高望平远,亦足舒怀抱。

驿路使憧憧,关防兵草草。

及兹多事日,尤觉闲人好。

我年过不惑,休退诚非早。

从此拂尘衣,归山未为老。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10:03:31

原文展示:

江畔百尺楼,楼前千里道。
凭高望平远,亦足舒怀抱。
驿路使憧憧,关防兵草草。
及兹多事日,尤觉闲人好。
我年过不惑,休退诚非早。
从此拂尘衣,归山未为老。

白话文翻译:

在江边有一座高达百尺的楼,楼前通向千里远的道路。
我凭高望远,心中感到舒畅自在。
驿路上行人匆匆,关口的士兵也显得草率。
如今多事的时代,更显得闲人更为自在。
我年已过四十,退隐并不是太早的选择。
从今往后我将拂去尘埃,归隐山林并不算老。

注释:

  • 江畔:江边。
  • 百尺楼:高达一百尺的楼,表现出楼的宏伟。
  • 千里道:千里宽广的道路,象征着远方的辽阔。
  • 凭高望平远:站在高处眺望远方,心情舒畅。
  • 驿路:古时驿站的道路,行人往来匆忙。
  • 草草:形容草率、不严谨。
  • 多事日:多事的时代,指社会动乱或动荡的时期。
  • 闲人好:形容在纷乱的时代中,闲适的人反而更好。
  • 不惑:四十岁,古人认为四十岁应当明白事理。
  • 拂尘衣:指去掉世俗的尘埃,表明归隐的决心。
  • 归山未为老:归隐山林并不代表年老,强调心态年轻。

典故解析:

“百尺楼”与“千里道”的意象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对于高远理想的追求。古人常通过登高望远来抒发心志与情怀,而“驿路使憧憧”则反映了古代交通与人际往来的繁忙与匆促。在“多事日”中,诗人表达了对社会动荡的感慨,叹息世事无常,同时又在岁月的沉淀中寻找自我内心的宁静与归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其诗以语言通俗易懂、内容贴近生活而闻名,常涉及社会现实与人情世态。他的作品涵盖了政治、生活、爱情等多个方面。

创作背景:本诗写作于白居易晚年,正值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社会动荡与个人的归隐思想交织在一起,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未来的展望。

诗歌鉴赏:

《望江楼上作》是一首展现白居易人生哲学的诗作。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江边高楼的描写,表达了其对于生活与人生的深刻思考。开篇的“江畔百尺楼”不仅描绘出高楼的壮丽,也象征着诗人对理想的追求。随着诗歌的展开,诗人通过“凭高望平远”这一意象,传达了心灵的自由与舒畅。人们在纷杂的社会中难免感到迷惘,而诗人在“多事日”的背景下,依然保持着内心的宁静,反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诗中“我年过不惑,休退诚非早”一句,表现出诗人对人生阶段的思考,四十岁并不是退隐的最佳时机,反而是更深刻理解生活的时刻。最后,诗人以“从此拂尘衣,归山未为老”结束,传达出一种不惧年华、追求内心宁静的决心,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江畔百尺楼:描绘诗人所处的环境,象征着高远的理想与抱负。
  2. 楼前千里道:展现开阔的视野与未来的可能性。
  3. 凭高望平远:强调从高处俯瞰,心胸开阔。
  4. 亦足舒怀抱:在这一开阔的视野中,心情得以舒展。
  5. 驿路使憧憧:形容人们在时代洪流中奔波,反映出社会的复杂。
  6. 关防兵草草:描绘士兵的无奈与草率,暗示社会的不安定。
  7. 及兹多事日:在动荡的时代,孤独的人反而显得更为自在。
  8. 尤觉闲人好:闲适的生活在复杂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
  9. 我年过不惑:反思自己的人生阶段,感悟到生活的真谛。
  10. 休退诚非早:表达对继续追求的坚定信念。
  11. 从此拂尘衣:宣告归隐的决心,抛开世俗的羁绊。
  12. 归山未为老:强调内心的年轻与追求自由的渴望。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闲人好”与“多事日”的对比,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 比喻:高楼与广阔道路的意象象征着人生的理想与追求。
  • 拟人:将“驿路”和“关防兵”赋予人性,反映社会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归隐生活的向往。白居易在面对世事纷扰时,选择用高远的视角来理解自身的处境,表现出一种豁达与超然的生活态度。诗人以自己的经历为基础,反思人生的意义,强调内心的平静与自由,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 江畔楼:象征理想与追求的高地,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千里道:代表着人生的道路,宽广而多变。
  • 驿路:暗示生活的忙碌与匆忙,反映社会的复杂性。
  • 闲人:象征内心的宁静与独立,追求自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江畔百尺楼”主要象征着什么? A. 高远的理想
    B. 生活的忙碌
    C. 历史的沉淀
    D. 个人的孤独

  2. 诗中提到的“多事日”是指什么样的时期? A. 太平盛世
    B. 战乱纷争
    C. 人心浮动
    D. 经济繁荣

  3. 诗人表达了什么样的归隐心态? A. 对世俗的厌倦
    B. 对生活的无奈
    C. 对内心宁静的向往
    D. 对家庭的责任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与白居易的《望江楼上作》相比,杜甫的《登高》同样表现了对人生的思考与高远的追求,但更加强调了时代的悲苦与个人的无奈。二者在主题上虽有相似,但情感基调却各有不同,白居易更倾向于乐观与向往,而杜甫则显得沉重与反思。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文选》
  • 《唐代文学研究》

相关查询

出峡泊宜昌府(四首选一) 晓行 芦沟 读《桃花扇》传奇偶题八绝句(选—) 公馆燕酬南使徐陵诗 中丞舌 念奴娇·衰翁憨甚 蓦山溪(建康郡圃赏芍药) 多丽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田字旁的字 课僮 麥字旁的字 隆刑峻法 板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十字旁的字 造假 左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立刀旁的字 马仰人翻 题志 大辩若讷 辜负 反躬自省 工字旁的字 累牍连篇 研精殚思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