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38: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38:31
《鹧鸪天》
作者:王蛰堪
曾信桃源可问津。
不教珠蕊杂纤尘。
一怀冰玉寒于水,
渐次霜刀减却春。
无尽意,等閒身。
可堪残梦语灯唇。
从今看取凡花草,
不向巫山赋洛神。
曾经相信桃源可以追寻。不让珠蕊掺杂尘埃。一腔冰雪般的心情如水般寒冷,渐渐地,霜刀削减了春天的温暖。无尽的情感,仿佛是平常的身躯。可惜只剩下梦里与灯下的低语。从今往后只看这些平凡的花草,不再向巫山赋诗洛神的美丽。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王蛰堪,现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与对生命深刻的思考而闻名。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现代社会中,作者在面对现实的压力与内心的追求之间,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鹧鸪天》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者通过对桃源的描绘,表达了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与现实的失落感。开头两句“曾信桃源可问津。不教珠蕊杂纤尘。”通过桃源的意象,传达了对美好境界的信仰。然而,接下来的“无尽意,等閒身。”却揭示了这种信仰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诗人意识到理想无法实现,心中的无奈与惆怅愈发明显。整首诗的情感在细腻的描写中显得尤为深刻,尤其是“从今看取凡花草,不向巫山赋洛神。”这一句,表明了诗人对平凡生活的接受与珍惜,同时也暗示了对过去理想的放弃。全诗在细腻的意象与情感的交织中,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成长,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与思考性。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探讨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平凡生活的接受,体现了诗人的人生哲学与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桃源”象征什么?
A. 理想境地
B. 现实生活
C. 个人情感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霜刀”象征着__。
判断题:诗人最终选择接受平凡的生活。
A. 正确
B. 错误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以上资料可帮助深入理解诗词的背景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