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5:53: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5:53:28
缑山西峰草堂作
岑参
结庐对中岳,青翠常在门。
遂耽水木兴,尽作渔樵言。
顷来阙章句,但欲闲心魂。
日色隐空谷,蝉声喧暮村。
曩闻道士语,偶见清净源。
隐几阅吹叶,乘秋眺归根。
独游念求仲,开径招王孙。
片雨下南涧,孤峰出东原。
栖迟虑益澹,脱略道弥敦。
野霭晴拂枕,客帆遥入轩。
尚平今何在,此意谁与论。
伫立云去尽,苍苍月开园。
在中岳的对面,我建了一个草庐,四周青翠常绿,常常映入我的眼帘。于是我沉迷于山水之间,和渔夫樵夫们谈论生活。最近我常常缺乏诗词的灵感,只想让心灵得以闲适安宁。阳光洒落在空旷的山谷,蝉鸣声喧闹在黄昏的村庄。曾经听到道士的教诲,偶尔见到清凉的泉水。隐居在几案前,读着吹动的树叶,乘着秋风眺望归根之路。独自游玩,想起求仲的志向,开辟小路招呼王孙。细雨洒落在南边的小溪,孤峰在东边的原野中隐现。栖息停留,心中渐渐淡泊,脱离了繁杂的世道。山野的雾气在晴天轻轻拂过我的枕头,远处的船帆悠悠驶入我的视野。如今的平静生活在哪里?这样的心情又有谁与我共议呢?我伫立在这里,看云彩渐渐消散,苍茫的月光照亮了庭园。
岑参(约715年-770年),字子美,号青门,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以豪放的个性和丰富的情感著称,作品多描绘边疆的壮丽风光,表达对边塞生活的感受。
《缑山西峰草堂作》创作于岑参隐居于缑山时,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岑参在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自己的心境与哲思,体现了士人的理想与追求。
《缑山西峰草堂作》是一首描绘隐居生活的诗,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和内心的宁静。诗中描绘了中岳的雄伟与草堂的幽静,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岑参通过与渔樵的交流,展现了与世无争的生活哲学,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情世故的超然。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对道教思想的引入,显示出他对生活本源的思考,追求心灵的归宿。
诗中“日色隐空谷,蝉声喧暮村”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自然的氛围,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世外桃源。特别是“尚平今何在,此意谁与论”一联,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状态的思索与孤独感,唤起读者对生活的思考。全诗的意境深远,情感细腻,既有对自然的热爱,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展现了唐诗的独特魅力。
整首诗围绕隐逸生活展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通过对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体现了唐诗的丰富情感与深刻内涵。
这首诗的作者是?
诗中“日色隐空谷”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诗中提到的“渔樵”指的是什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