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7 12:09: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7 12:09:56
原文展示:
闻潘衡有婢出适安福传其法造墨甚精孙温叟捧 赵蕃 〔宋代〕 如闻墨潘氏,一派传婢子。世上多徇名,我曹宁贵耳。公其品题之,为我致窗几。定知青出蓝,未信橘为枳。升堂与入室,亦喻接花理。又如淮王仙,鸡犬悉飞逝。况兹薪水供,得法信有是。我书初不工,为诗长费纸。笔墨倘精妙,尚可令予起。誓将扫灶煤,顿顿烧寒苇。度日有不烦,扫煤复何自。公闻应大笑,士穷乃如此。非但我有求,知名渠自尔。
白话文翻译:
听说潘衡的婢女出嫁到安福,传承了他的制墨技艺,造出的墨非常精致。孙温叟捧着这些墨。世上很多人追求名声,我们宁愿重视实际。请您评价一下这些墨,为我带来一些放在书桌上。我确信这些墨比蓝还要好,不相信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说法。无论是升堂还是入室,都像是接花理一样自然。又像淮南王成仙,连鸡犬都跟着飞升。何况这些墨是用薪水和努力换来的,确实得到了好的方法。我写字起初并不工整,写诗常常浪费纸张。如果笔墨能够精妙,尚且可以让我振奋起来。我发誓要扫除灶台上的煤灰,每天烧寒苇。日子过得不烦,扫煤又是为了什么呢?您听到这些应该会大笑,士人在穷困时才会如此。不仅仅是我有求于您,您自己也是知名的。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宋代诗人。赵蕃是南宋中期著名诗人,他和当时居住在上饶的韩淲 (号涧泉) 齐名,号称“上饶二泉”,同为江西诗派的殿军人物。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制墨技艺的重视和对实际效果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贫困生活的无奈和对技艺传承的赞赏。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听说潘衡的婢女传承了他的制墨技艺,并且造出的墨非常精致后,作者表达了对这种技艺的赞赏和对实际效果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贫困生活的无奈和对技艺传承的赞赏。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潘衡婢女传承制墨技艺的赞赏,表达了作者对实际效果的追求和对贫困生活的无奈。诗中,“青出蓝”和“橘为枳”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技艺传承的重要性。而“扫灶煤”和“烧寒苇”的比喻,则生动地描绘了作者艰苦的生活状态。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对制墨技艺的赞赏,反映了作者对实际效果的追求和对贫困生活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潘衡婢女传承制墨技艺的赞赏,表达了作者对实际效果的追求和对贫困生活的无奈。诗中,“青出蓝”和“橘为枳”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技艺传承的重要性。而“扫灶煤”和“烧寒苇”的比喻,则生动地描绘了作者艰苦的生活状态。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对制墨技艺的赞赏,反映了作者对实际效果的追求和对贫困生活的无奈。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潘衡”是谁? A. 宋代诗人 B. 宋代墨工 C. 宋代书法家 D. 宋代画家
诗中的“青出蓝”比喻什么? A. 后来居上 B. 环境对事物的影响 C. 自然流畅 D. 飞升成仙
诗中的“扫灶煤”和“烧寒苇”比喻什么? A. 追求名声 B. 重视实际 C. 辛勤劳动和艰苦的生活 D. 技艺传承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