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1:32: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1:32:02
《相和歌辞 短歌行二首 其二》
作者:白居易
世人求富贵,多为身嗜欲。
盛衰不自由,得失常相逐。
问君少年日,苦学将干禄。
负笈尘中游,抱书雪前宿。
布衾不周体,藜茄才充腹。
三十登宦途,五十被朝服。
奴温已挟纩,马肥初食粟。
未敢议欢游,尚为名检束。
耳目聋暗后,堂上调丝竹。
牙齿缺落时,盘中堆酒肉。
彼来此已去,外馀中不足。
少壮与荣华,相避如寒燠。
青云去地远,白日终天速。
从古无奈何,短歌听一曲。
世人追求富贵,往往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荣华富贵的盛衰并不由人掌控,得失总是交替相随。请问你在少年时,辛苦学习是为了将来做官。你背着书籍在尘世中游荡,冬天抱着书本在雪中宿营。薄被子无法遮体,藜苇根充当饭食。三十岁时你已经步入仕途,五十岁时才披上朝服。奴仆已经温暖地抱着厚毯,马匹也肥壮地开始吃粮食。还不敢谈论欢快的游玩,依然要为名声而拘束。耳目逐渐变得迟钝,堂上奏乐的声音也变得模糊。牙齿逐渐脱落,盘中只剩酒肉。曾经的朋友来了又去,内心的空虚愈加明显。年轻时与荣华富贵相避,如同寒冷与温暖的交替。青云在远处飘去,白日飞速地消逝。自古以来无可奈何,听一曲短歌以解慰。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因其诗歌语言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而广受欢迎。其作品常涉及社会现象,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白居易的中年时期,社会动荡与个人理想之间的矛盾,使他对人生的思考愈加深刻,表达了对追求名利的无奈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相和歌辞 短歌行二首 其二》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深刻揭示了人们对富贵的追求背后,隐藏的无奈与痛苦。诗歌开篇便直指“世人求富贵”,引出对个人欲望的深刻思考,随之而来的“盛衰不自由,得失常相逐”则强调了人生的无常与无法掌控的命运。白居易以“问君少年日,苦学将干禄”引出自身的求学经历,反映了当时士人为了前途而努力学习的现状,但在“布衾不周体,藜茄才充腹”中,诗人又表现了学而无成的失落感。
诗中描绘的生活场景细腻而真实,诸如“耳目聋暗后,堂上调丝竹”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无情与人到老年的孤独。最后,诗人以“青云去地远,白日终天速”,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人生短暂的无奈,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人生追求的反思,展现了对名利的无奈与对生命短暂的感慨,表达了人们在追求中迷失自我的痛苦。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不仅具有直观的生活意义,还承载着深厚的人生哲理,反映了白居易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奴温已挟纩”是指什么?
诗人如何描述年轻时的学习经历?
“青云去地远”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