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6 22:38: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6 22:38:42
清机历掌,同道方知,格外称提。
徒劳陷啄,句中有句。
埋没已灵,句中无句。
藏身北斗,拈灯笼向佛殿里。
即且置将三门来,灯笼上又作么生。
自是觑不见,刚道有遮护。
这首诗表达了在智慧与道理的交流中,只有志同道合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深意。
在诗的字句中,似有深意却又显得徒劳无功。
灵光之处被埋没,句子背后似乎没有真正的意思。
身处北斗的位置,手中却拿着灯笼走向佛殿。
放下了三扇门,灯笼下又该如何理解呢?
其实,真正的智慧是难以见到的,表面上看似有保护,但实际却是看不见的。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释本才,宋代诗人,主要以禅宗诗歌闻名,以其深邃的哲理和简练的语言风格著称,常常探讨人生命题与佛理的关系。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宋代,社会背景复杂,禅宗思想逐渐深入人心,诗人在此背景下借用诗歌表达对智慧与真理的追求。
这首《偈十二首 其五》充满了哲学思考和禅宗的智慧,通过对语言的反复推敲,探讨了智慧的本质。诗的开篇便引入了“清机历掌”,强调了理解的过程与重要性,只有志同道合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深意。接下来的“徒劳陷啄”则暗示了在字句的表象之下,往往隐藏着徒劳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对语言及其表达能力的无奈。
“藏身北斗”这一句,既是对理想境界的描绘,也暗含了追求真理的艰难。诗中提到的“灯笼”更是对寻找真理的象征,提着灯笼走向佛殿,预示着一种对灵性追求的决心,但同时也揭示了在探索过程中可能遭遇的迷茫与挑战。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逐步深化了对逻辑与智慧的探讨,最终指出真正的智慧往往是隐秘的,难以被直接看见,这恰恰体现了禅宗的深邃思想。诗人通过对比与反思,引导读者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之下,寻找更深层次的真理。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智慧的本质与追求,强调在看似复杂的语言和经历中,真正的理解往往是深藏的,隐秘的。诗人通过对比与反思,引导读者去寻找更深层次的真理。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清机”是指什么?
“藏身北斗”意指什么?
诗中提到的“徒劳陷啄”是什么意思?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