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王屋山送道士司马承祯还天台》

时间: 2025-04-26 05:59:27

诗句

紫府求贤士,清溪祖逸人。

江湖与城阙,异迹且殊伦。

间有幽栖者,居然厌俗尘。

林泉先得性,芝桂欲调神。

地道逾稽岭,天台接海滨。

音徽从此间,万古一芳春。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59:27

王屋山送道士司马承祯还天台

原文展示:

紫府求贤士,清溪祖逸人。
江湖与城阙,异迹且殊伦。
间有幽栖者,居然厌俗尘。
林泉先得性,芝桂欲调神。
地道逾稽岭,天台接海滨。
音徽从此间,万古一芳春。

白话文翻译:

在紫府山上寻找贤士,清澈的溪水边生活着隐逸的人。
江湖与城阙之间的差异,各自有着不同的生活轨迹。
有些人隐居在幽静的地方,恰恰厌倦了世俗的尘埃。
在林泉间早已领悟了生命的本质,渴望着调和心神的芝草和桂花。
地道逾越了稽岭,天台山紧靠着海滨。
从这里发出的音声,历经万古依然芬芳。

注释:

  • 紫府:古代道教所称的“紫府”,用以指代道教的神仙境界。
  • 求贤士:指寻找有才德的人。
  • 清溪:清澈的小溪。
  • 异迹:不同的生活轨迹。
  • 幽栖:隐居在幽静的地方。
  • 厌俗尘:厌倦世俗的尘世。
  • 林泉:指山林和泉水,代表自然环境。
  • 芝桂:指灵芝和桂花,象征长生和高雅。
  • 地道逾稽岭:指通往稽岭的道路。
  • 天台:指天台山,著名的道教胜地。
  • 音徽:音声的音韵,象征艺术或文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隆基(685年-762年),唐朝第六位皇帝,年号天宝,弘文馆学士。李隆基在位期间,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顶峰,尤其是诗歌创作方面,李隆基本人也是一位有成就的诗人。他的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李隆基与道士司马承祯惜别之际,表达了对道士归隐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赞美,反映出道教文化在唐代的影响。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道士司马承祯的归隐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崇敬。诗中以“紫府求贤士”开篇,立即把读者带入一个寻求贤人的境界,暗示了道教文化的深厚底蕴。接着,作者通过“江湖与城阙,异迹且殊伦”的描写,展现了隐士与世俗之间的割裂。

在意象上,“林泉”与“芝桂”的对比,既表现了自然之美,又传达了道士追求精神世界的渴望。后半部分的“地道逾稽岭,天台接海滨”则将自然地理的壮丽与道教文化的神秘结合,深刻表现出道教的理想境界。

最后,“音徽从此间,万古一芳春”不仅是对道士归隐后的生活的向往,也是对诗歌艺术永恒价值的赞美,表明了在自然与艺术的交融中,生命的意义和永恒之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紫府求贤士:开篇提到紫府,富含道教的文化意蕴,表现出对贤士的追求。
  • 清溪祖逸人:暗示隐士的理想生活,即与自然相伴。
  • 江湖与城阙:对比两种生活方式,突出了隐士的选择。
  • 间有幽栖者:提到隐居者,强调对世俗的厌倦。
  • 林泉先得性:在自然中寻找生命的真谛。
  • 芝桂欲调神:渴望在自然中寻求灵魂的升华。
  • 地道逾稽岭:描绘出隐士的行踪,暗喻追求的艰辛。
  • 天台接海滨:天台的壮丽表现出道教文化的神圣。
  • 音徽从此间,万古一芳春:艺术和美的永恒,体现了诗的主题。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江湖与城阙,异迹且殊伦”,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将隐士的生活比作自然的美好,深化了诗的意境。
  • 排比:在描述隐士生活时,使用了排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司马承祯隐逸生活的歌颂,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超然生活的向往,体现了道教文化的深刻影响。诗人在表达对道士的惜别之情的同时,也传达了对理想人生的探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紫府:象征道教的理想境界。
  • 清溪:代表着自然的纯净。
  • 江湖:象征自由与流动的生活。
  • 芝桂:代表长生与精神的追求。
  • 林泉:自然的静谧与生命的本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紫府”指代什么? A. 皇宫
    B. 道教的神仙境界
    C. 山林

  2. 诗句“林泉先得性”表达了什么思想? A. 追求财富
    B. 追求生命的本质
    C. 追求名利

  3. “江湖与城阙,异迹且殊伦”中“异迹”意为? A. 相同的路径
    B. 不同的生活轨迹
    C. 相似的经历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 by 李白
  • 《归园田居》 by 陶渊明

诗词对比:

  • 王屋山送道士司马承祯还天台庐山谣: 两者均表现出对自然的赞美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庐山谣》更多地关注于山水之美,而《王屋山送道士》则强调了道教文化的哲理。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道教文化与唐诗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日晚归山词 秋吟献李舍人 云中道上作 相和歌辞 襄阳曲 冬词 贫客吟 越溪怀古 题禅僧院 宿干越亭 赠施仙姑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万人空巷 雁足留书 余桃 颠来簸去 又字旁的字 包含统的成语 风字旁的字 放马后炮 宥德 自恃其才 热焰 骂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掌梦 龙战虎争 言字旁的字 乛字旁的字 黍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