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59: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59:27
紫府求贤士,清溪祖逸人。
江湖与城阙,异迹且殊伦。
间有幽栖者,居然厌俗尘。
林泉先得性,芝桂欲调神。
地道逾稽岭,天台接海滨。
音徽从此间,万古一芳春。
在紫府山上寻找贤士,清澈的溪水边生活着隐逸的人。
江湖与城阙之间的差异,各自有着不同的生活轨迹。
有些人隐居在幽静的地方,恰恰厌倦了世俗的尘埃。
在林泉间早已领悟了生命的本质,渴望着调和心神的芝草和桂花。
地道逾越了稽岭,天台山紧靠着海滨。
从这里发出的音声,历经万古依然芬芳。
李隆基(685年-762年),唐朝第六位皇帝,年号天宝,弘文馆学士。李隆基在位期间,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顶峰,尤其是诗歌创作方面,李隆基本人也是一位有成就的诗人。他的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作于李隆基与道士司马承祯惜别之际,表达了对道士归隐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赞美,反映出道教文化在唐代的影响。
这首诗以道士司马承祯的归隐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崇敬。诗中以“紫府求贤士”开篇,立即把读者带入一个寻求贤人的境界,暗示了道教文化的深厚底蕴。接着,作者通过“江湖与城阙,异迹且殊伦”的描写,展现了隐士与世俗之间的割裂。
在意象上,“林泉”与“芝桂”的对比,既表现了自然之美,又传达了道士追求精神世界的渴望。后半部分的“地道逾稽岭,天台接海滨”则将自然地理的壮丽与道教文化的神秘结合,深刻表现出道教的理想境界。
最后,“音徽从此间,万古一芳春”不仅是对道士归隐后的生活的向往,也是对诗歌艺术永恒价值的赞美,表明了在自然与艺术的交融中,生命的意义和永恒之美。
整首诗通过对司马承祯隐逸生活的歌颂,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超然生活的向往,体现了道教文化的深刻影响。诗人在表达对道士的惜别之情的同时,也传达了对理想人生的探索。
诗中的“紫府”指代什么?
A. 皇宫
B. 道教的神仙境界
C. 山林
诗句“林泉先得性”表达了什么思想?
A. 追求财富
B. 追求生命的本质
C. 追求名利
“江湖与城阙,异迹且殊伦”中“异迹”意为?
A. 相同的路径
B. 不同的生活轨迹
C. 相似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