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0 11:06: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0 11:06:42
《酹江月(五日和尹存吾,时北人竞鹭洲渡)》
作者:刘辰翁
棹歌齐发,江云暮吹得湘愁成雨。
小酌千年,知他是阿那年时沈午。
日落长沙,风回极浦,黯不堪延伫。
吴头楚尾,非关四面为楚。
几度唤起醒累,淋漓痛饮,不学愁余句。
踏鲤从鼋胥涛上,怎不化成龙去。
越女吴船,燕歌赵舞,世事悠悠许。
明朝寂寂,双双飞下鸣鹭。
这首诗描绘了江边的景色与诗人的情感。船上的歌声齐齐响起,傍晚的江云吹动着我的思绪,像是把湘水的忧愁变成了细雨。我小酌着美酒,似乎在回忆那遥远的沈午时光。日落时分,长沙的晚风轻轻拂过河岸,让人感到无比的惆怅与孤独。在吴地和楚地的交界,四周的景致与我心中感受的忧愁无关。醉酒之后,我几度想要清醒,却浑然忘记了那些令人愁苦的诗句。若我踏着鲤鱼从鼋胥的波涛中跃起,怎么不能飞升化龙呢?越女在吴船上歌唱,燕子在赵地里舞动,世事变化多端,令人感慨。明天的清晨将是寂寂无声,只有那双双飞下的鸣鹭。
刘辰翁(约1080—1130),字子厚,号渔父,宋代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具有清新自然的风格。
《酹江月》创作于诗人游历湘江时,表现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正值北人竞渡,突显了诗人与自然及社会的深刻关系。
《酹江月》是刘辰翁在湘江边所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中运用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相结合的手法,通过描绘江边的晚霞、风声、歌声,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伤。开篇的“棹歌齐发”,已奠定了诗的情感基调,而“湘愁成雨”则深刻体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忧愁。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具表现力,尤其是“踏鲤从鼋胥涛上,怎不化成龙去”,不仅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也暗含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反思。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通过对比与象征的手法,展现了吴地与楚地的文化差异,增强了诗的层次感。结尾的“明朝寂寂,双双飞下鸣鹭”则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的美,形成了对比,令人深思。整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细腻而深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忆。
整首诗通过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结合,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青春的怀念,以及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展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酹江月》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刘辰翁
D. 白居易
诗中提到的“湘愁”指的是什么?
A. 对酒的思念
B. 对故乡的思念
C. 对友人的思念
D. 对理想的思念
诗中“踏鲤从鼋胥涛上”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失落
B. 理想与追求
C. 孤独
D. 宁静
与《静夜思》相比,刘辰翁的《酹江月》更具生活气息,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李白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与孤独感的表现。两者都展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但表现手法及情感基调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