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2:49: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2:49:59
《浣溪沙》
作者: 刘辰翁 〔宋代〕
暮暮相望夕甫谐。
针楼巧巧似身材。
下头无数老人媒。
昨夜竹林那得见,
朝来干鹊是空回。
人间五日后能来。
傍晚时分彼此遥望,夕阳微微倾斜。
那细细的楼阁,宛如女子的身材。
楼下有许多老人在做媒。
昨夜在竹林中怎么能够见面,
今晨却只能空手而归。
人间五天之后,才有机会再见。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竹林”可以联想到古代文人雅士聚集之处,常有吟唱作诗的活动,象征着高洁的情操与志趣。而“干鹊”则是黑鹊,象征着失望和未实现的愿望。
作者介绍:
刘辰翁,宋代词人,生于南宋时期,因其词风清新、情感细腻而受到后人推崇。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情冷暖,常透出一丝淡淡的忧伤。
创作背景:
这首《浣溪沙》可能创作于刘辰翁游历竹林时,表达了他对美好情感的渴望与期盼,但又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浣溪沙》以细腻优雅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幽怨与对美好情感的向往。首句“暮暮相望夕甫谐”即设定了一个静谧的黄昏场景,夕阳的余晖让人心生柔情。接下来的“针楼巧巧似身材”则将自然景物与人之美丽身影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和谐而富有诗意的画面。
而“下头无数老人媒”则揭示了时代的变迁与传统的婚恋观,老人在帮年轻人撮合婚姻的背后,隐含着对美好爱情的期待,也表现了诗人对自身情感的无奈。诗中“昨夜竹林那得见,朝来干鹊是空回”转折之处,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失落与空虚,似乎在竹林中曾有一段美好的邂逅,却因缘分未到而未能相聚。
最后一句“人间五日后能来”,透出一种期待与无奈,五天之后的重聚希望与“干鹊”的失落感形成鲜明对比,增添了整首词的情感深度。整个作品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浓郁的思念,令人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深刻反思与对美好情感的执着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以黄昏为背景,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与期待,却又因缘分未至而感到失落与无奈,探讨了人间情感的复杂与美好。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针楼”比喻什么?
A. 楼房
B. 女子的身材
C. 竹林
D. 夕阳
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喜悦
B. 失落
C. 愤怒
D. 幸福
“昨夜竹林那得见”中的“竹林”代表什么?
A. 美好的回忆
B. 传统的婚恋观
C. 自然的宁静
D. 诗人的忧伤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