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中秋月》

时间: 2025-07-27 19:57:59

诗句

空碧无云露湿衣,群星光外涌清规。

东楼莫碍渐高势,

四海待看当午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半夜婵娟影,正对五侯残酒池。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19:57:59

原文展示:

中秋月
作者: 齐己 〔唐代〕

空碧无云露湿衣,
群星光外涌清规。
东楼莫碍渐高势,
四海待看当午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
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半夜婵娟影,
正对五侯残酒池。

白话文翻译:

诗的意思是:天空清澈,月光洒在衣服上,露水湿润。群星在天空中闪烁,仿佛在遵循着清规。东楼的高处不应被遮挡,四海的人们都在等待着正午的光辉。月亮明亮清晰,令人想要吟咏,然而却让那幽暗之处的花枝无缘得月。可怜的是半夜的月影,正好照在五侯的残酒池上。

注释:

  • 空碧:指天空清澈、碧蓝。
  • 露湿衣:露水沾湿衣服。
  • 群星:众多的星星。
  • 清规:指清净的规律,或形容星星的闪烁有序。
  • 东楼:指东方的楼阁。
  • 四海:指天下,四面八方的人。
  • 皓魄:指明亮的月亮。
  • 幽暗:指阴暗的地方。
  • 丹枝:红色的花枝,借指美丽的事物。
  • 婵娟影:指美丽的月亮的影子。
  • 五侯:指五位侯爵,或泛指权贵。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五侯”可能暗指历史上某些权贵或统治者,反映出诗人在描写月色美景时,对权贵生活的某种讽刺或冷淡。诗中“皓魄”也经常用作赞美月亮的典故,暗示其清澈、明亮的特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齐己(约780-834),字正道,号无为。唐代诗人,以五言诗见长,风格清新、飘逸,常描写自然景色及人生哲理。齐己在诗歌中经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在中秋节期间创作,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赞美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在唐代,中秋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诗人借此机会写下对月亮的赞美以及对人世间的思考。

诗歌鉴赏:

齐己的《中秋月》是一首描绘月色的佳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全诗以清新的意象和明朗的情感,勾勒出一个宁静的秋夜,月光洒在大地上,露水湿润了衣衫,星星闪烁,仿佛在守护着这片宁静的夜空。

诗的前两句“空碧无云露湿衣,群星光外涌清规”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夜的清澈与宁静。接下来的“东楼莫碍渐高势,四海待看当午时”则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美好光景的向往。

而后文提到的“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展现了诗人对月亮的崇敬与向往,表达了希望能在明亮的月光下吟唱的愿望。同时,也隐含着对黑暗中的美好事物的渴望。

最后两句“可怜半夜婵娟影,正对五侯残酒池”则引入了人世的冷暖,诗人对权贵的“可怜”情感流露无遗,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整首诗在语言上清新优美,意象丰富,情感真挚,成功地表达了对中秋月的赞美和对人世的思考,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空碧无云露湿衣:描绘了一个晴朗的夜晚,月光透过清澈的天空,露水打湿了衣服,展现出清新的秋夜气息。
    • 群星光外涌清规:星星在夜空中闪烁,似乎在遵循某种规律,给人一种秩序感。
    • 东楼莫碍渐高势:东边的楼阁不应受到阻碍,暗喻对未来的期待和对高远理想的追求。
    • 四海待看当午时:四面八方的人们都在期待着光明的到来,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还许分明吟皓魄:希望在明亮的月光下吟唱,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 肯教幽暗取丹枝:暗指即使在黑暗中也希望能得到美好的事物。
    • 可怜半夜婵娟影:对美丽月影的怜惜,体现了诗人的感性一面。
    • 正对五侯残酒池:暗指权贵对美好事物的无知与浪费,体现了一种无奈和讽刺。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皓魄”比喻明亮的月亮。
    • 拟人:如“群星光外涌”,赋予星星以人的特征。
    • 对仗:如“空碧无云”与“群星光外”,展现了诗歌的音律美。
  • 主题思想:整首诗主要表现了对中秋明月的赞美,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权贵的无奈,情感真挚,意蕴深远。

意象分析:

  • 月亮:象征纯洁、美好和理想。
  • 星星:象征希望和光明,给予人以指引。
  • 露水:象征清新与自然的美好。
  • 东楼:象征高远的理想和追求。
  • 五侯:象征人世间的权贵与奢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中秋月》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齐己
    • C.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皓魄”是指?

    • A. 太阳
    • B. 明亮的月亮
    • C. 星星
  3. 诗中“可怜半夜婵娟影”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慨?

    • A. 对月亮的赞美
    • B. 对权贵的无奈
    • C. 对人世的冷暖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张九龄《望月怀远》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诗词对比

  • 齐己的《中秋月》与苏轼的《水调歌头》都围绕着月亮展开,但齐己的作品更侧重于对月色的描绘和对人世的思考,而苏轼则更多地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人生哲理。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古诗词入门与赏析》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焚胜梅香 春始来 客馆 远别离 征西回 春深 閒书 清明后一日过怀来 晴望 小溪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有文无行 生法 哀哀欲绝 身字旁的字 有嘴没心 都孔目 至心 乚字旁的字 秃宝盖的字 茅开头的成语 隹字旁的字 言字旁的字 大匠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跳剑 鞭约近里 陵迁谷变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