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09: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09:00
何处潮偏盛,钱唐无与俦。
谁能问天意,独此见涛头。
海浦吞来尽,江城打欲浮。
势雄驱岛屿,声怒战貔貅。
万叠云才起,千寻练不收。
长风方破浪,一气自横秋。
高岸惊先裂,群源怯倒流。
腾凌大鲲化,浩荡六鳌游。
北客观犹惧,吴儿弄弗忧。
子胥忠义者,无覆巨川舟。
这首诗描绘了潮水汹涌的壮观景象,诗的开头提到在何处潮水最为汹涌,钱塘江的潮水无人能及。接着,诗人感叹,谁能询问天意,唯有在此时此刻才能见到潮头的壮观。海岸的浪潮汹涌而来,江城似乎要被冲起。潮势之雄伟如同驱动岛屿,声势之怒如同战斗的貔貅。万层云才刚刚升起,千寻的水流也无法收拢。长风正好破开浪潮,气势如虹,横扫整个秋天。高岸突然裂开,众多水源也因潮流而畏惧。腾空而起的大鲲化身在浩荡的浪潮中游动。北方的客人虽有些恐惧,而吴地的儿郎却毫无忧虑。诗中最后提到,子胥是忠义之士,他的船无惧巨川的波涛。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号千里,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一生致力于政治改革,提倡以文治国,强调忠义,著有《岳阳楼记》等名篇。
《和运使舍人观潮》写于范仲淹任职期间,受命视察,正值钱塘江潮水最盛之时。诗中充分展现了潮水的壮丽与气势,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忠义的追思。
《和运使舍人观潮》是一首描写潮水壮观景象的诗,诗中不仅有自然景观的描写,更融入了诗人对忠义之士的深切思考。全诗气势磅礴,描绘了潮水的汹涌澎湃,展现了自然界的力量与美感。开篇就以“何处潮偏盛”引出主题,接下来通过对潮水的描写,表现其浩大与无与伦比。诗中的“长风方破浪,一气自横秋”展现了潮水的力量与气势,似乎将整个秋天的气息都卷入其中。接着,诗人提到北客的惧怕与吴儿的无忧,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力量的不同态度。最终,提到伍子胥这一忠义之士,将诗意提升到更高的道德层面,表现出诗人对忠义精神的推崇。整首诗通过对潮水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豪情万丈的气概和对忠义的深刻思考,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
整首诗通过对潮水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忠义精神的赞美,反映了诗人豪情壮志与深邃思考的结合。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钱塘”指的是哪个地方?
填空题:诗中提到“子胥忠义者,无覆巨川__”。
判断题:诗中北客感到恐惧,而吴儿则毫无忧虑。(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