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49: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49:28
江纂墓碑
作者: 孙起卿 〔宋代〕
家有占冢碑,近自田家获。
藏之五六年,未甚见省录。
古苔侵文理,封结殆莫识。
偶然嗟其穷,一一为磨剔。
始若漫无文,细寻适可读。
文云晋江纂,长夜垂兹刻。
贞石殊不用,块然但埏埴。
合葬无别铭,背面书反覆。
一字不涉华,本枝记明白。
二父遂兼书,于逌乃宗嫡。
考诸晋史篇,真是小出入。
字画亦险劲,然不类镌斲。
汉魏尚丰碑,兹独何褊迫。
岂时丁丧乱,不暇如品式。
于时义熙季,处次实庚戌。
五胡剖中原,典午窜南极。
苟简理宜尔,宁诒不孝责。
审订既照然,疑去喜自适。
历年七百余,瞥尔驹过隙。
名节苟不传,埃化先瓦石。
寘兹当眼前,用代铭几席。
我家有一块墓碑,最近从田地里挖掘出来。
这块碑藏了五六年,尚未认真查看。
古老的苔藓侵蚀了碑上的文字,封闭得几乎无法辨认。
偶尔叹息其可怜,我一一进行磨擦。
起初看似毫无文字,细心查找却能读出一些。
碑上刻着“晋江纂”,长夜里这字刻得如此深邃。
碑石的材料看似不太好,块状的石头也只是泥土。
合葬处没有额外的铭文,背面反复书写。
一字都不华丽,正是原本的明白记录。
两个父亲的名字都在上面,说明他们是宗族的嫡系。
考证晋史的篇章,这确实是小小的出入。
字迹虽然险峻有力,但并不像雕刻那样精细。
汉魏时期碑文丰腴,如今怎么会如此狭隘。
难道是在动乱时期丧失了审美,来不及讲究格式。
当时是义熙年间,正好是庚戌年。
五胡撕裂了中原,典午年间被迫南逃。
如果简化道理也可理解,宁可不被指责为不孝。
审订之后已经清晰,疑虑消失而感到愉悦。
经历了七百多年,转眼间就如同骏马过隙。
名节若不传承,尘埃化作先前的瓦石。
把这块碑放在眼前,代替铭文几席。
作者介绍:孙起卿,生于宋代,字仲珪,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以其独特的诗风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而闻名。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宋代,正值五胡乱华的历史阶段,诗人通过对墓碑的描写,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和个人对先人名节的追思。
《江纂墓碑》是一首蕴含深厚历史感和人文思考的诗作。作者通过对墓碑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对历史的追溯与对先人名节的思考。诗中提及的古苔、磨剔等意象,不仅描绘了岁月的流逝,也象征着历史文化的传承与遗失。通过对碑文的逐字解析,诗人表达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祖先的尊重。语言上,诗人以沉稳的笔调,细腻的观察,展现了对古老文化的珍视与思索。尤其是“历年七百余,瞥尔驹过隙”一句,生动地传达了时间的无情与历史的短暂,令人深思。此外,诗中对历史变迁的反思,表现出对当时社会动乱的不满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情感深刻而复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在历史与个人记忆、文化遗产与时间流逝之间探讨了深刻的主题,表现出对先人名节的尊重和对历史变迁的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合葬”是什么意思?
诗人对碑文的态度是?
“历年七百余,瞥尔驹过隙”表达了什么?
答案:1-B, 2-B, 3-A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