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42: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42:30
未遇明师者,日夜苦忧惊。
及乎遇了,得些口诀又忘情。
可惜蹉跎过了,不念精衰气竭,
碌碌度平生。何不回头看,
下手采来烹。天下人,
知得者,不能行。可怜埋没,
如何恁地不惺惺。只见口头说著,
方寸都无些子,只管看丹经。
地狱门开了,急急办前程。
没有遇到明师的人,日夜都在忧虑和惊恐中度过。
当终于遇到了明师,学得一些口诀,却又常常忘记。
可惜岁月蹉跎,已不再年轻,精力也消耗殆尽,
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何不回过头来,
好好下手去采集、去烹饪呢?
世上的人,知道道理的人,却往往无法付诸实践。
真是可怜被埋没了,怎么会这样不觉醒?
只看到口头上说着,心中却没有一点实用,
只是盲目地看《丹经》。
地狱的门已经开启,快快去安排自己的前程吧。
葛长庚,宋代诗人,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常关注人性与修道的关系。他的作品多反映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尤其是在追求真理和智慧的过程中。
《水调歌头》创作于诗人追求道教真理的过程中,表现了对明师的渴望与对修行的困惑,同时也反映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人生意义的追问。
《水调歌头》通过对明师的渴求与内心的矛盾,揭示了人们在追求智慧过程中的痛苦与挣扎。全诗开头提到“未遇明师”,展现了作者在求知道路上的孤独与迷茫。接着,诗人描述了遇到明师后,虽然得到了口诀,但又因忘记而感到遗憾。这种反复无常的状态,正是许多人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困惑。诗中“蹉跎”一词,直指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体现了诗人对岁月的感慨与对自我价值的反思。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许多人虽知其道,却难以行动,形成了“口头说著”的无奈局面。这种对现实的批判,既是对自我处境的反思,也是对他人的警醒。最后,诗人以“地狱门开了,急急办前程”结束,寄寓了对未来的焦虑与急迫,提醒人们要抓紧时间,去行动,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
整首诗围绕追求智慧与实践之间的矛盾展开,表达了对明师的渴望与自我反省,提醒人们在有限的生命中要珍惜时间,付诸实践,以免遗憾终生。
诗中提到的“明师”指的是什么?
诗人对时光的态度是怎样的?
诗中“急急办前程”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