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3 15:07: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3 15:07:29
和陶杂诗十一首
作者: 苏轼
孟德黠老狐,奸言嗾鸿豫。
哀哉丧乱世,枭鸾各腾翥。
逝者知几人,文举独不去。
天方斲汉室,岂计一郗虑。
昆虫正相啮,乃比蔺相如。
我知公所坐,大名难久住。
细德方险微,岂有容公处。
既往不可悔,庶为来者惧。
这首诗中,苏轼借用了历史典故和自然景象来表达对当时社会动荡的悲哀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他以“孟德”指代曹操,以“奸言嗾”形容那些在乱世中鼓动争斗的人,感叹当时的丧乱。而“逝者知几人”则表达了对死者的惋惜,只有文举(指文人)不愿离去。接着提到汉朝的衰落,暗示当时的局势不容小觑,最后以“既往不可悔”总结,提醒后人要谨慎对待未来。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词兼具豪放与细腻,风格多样,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文化衰退的背景下,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表达对当下局势的忧虑。
苏轼的《和陶杂诗十一首》不仅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学修养,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社会动荡与人性复杂的深刻理解。在这首诗中,苏轼以生动的比喻和历史典故,描绘了一个充满冲突与悲凉的时代。开头两句以“孟德”和“奸言嗾”引入,形象展示了权谋者在乱世中操控局势的手段,表现出诗人对那些阴险之人的批判。接下来的“哀哉丧乱世”则是对社会现状的感慨,透出浓厚的忧国忧民情怀。诗中“逝者知几人”不仅在表达对逝去者的惋惜,也隐喻着历史的无情与人命的脆弱。
在整体构架上,这首诗不仅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也体现了苏轼独特的艺术风格。诗人通过对比、对仗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使得整个作品既有思想深度,又充满了音乐美感。结尾的“既往不可悔,庶为来者惧”则是对未来的警示,表现出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省,令人深思。
全诗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揭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与人性的脆弱。诗人提醒后人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选择题: “孟德”在诗中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填空题: 诗中提到“逝者知几人”,体现了对_____的惋惜。
判断题: “既往不可悔”表达了对过去的后悔。(对/错)
《春望》:同样表达了对乱世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展示了诗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与人文关怀。
《登高》:通过自然景象反映个人情感,表现出对历史的思考与人生态度的坚持。
通过以上分析,希望你能更好地理解《和陶杂诗十一首》的内容与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与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