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2:17: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2:17:38
清晨振衣起,起步方池侧。
徘徊俯丹楹,到影见攲仄。
不识陶靖节,定非风尘格。
遥怀谢灵运,本自林泉客。
予生忽世事,不以形为役。
顾彼冕弁人,冕弁非予适。
清晨我整理衣衫起身,刚走到方池边。
徘徊俯视着红色的栏杆,映影中看到它的倾斜。
不认识陶渊明的风范,肯定不是世俗的格局。
遥想起谢灵运,他本就是山林泉水的隐士。
我生在这个世俗之中,却不愿受其形态的束缚。
看看那身着冕服的人,冕服对我而言并不合适。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一生经历了政治的起伏,作品涵盖诗、词、文、书法等多个领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影响力。
《富阳道中》是在苏轼被贬至杭州的时期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倦。在这种背景下,他通过描绘清晨的景象,反映了自己对世俗的看法和内心的追求。
《富阳道中》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之作。诗中开篇描绘了清晨的宁静与优雅,诗人清晨起床,整理衣服,走到池边,表现出一种闲适自得的状态。接着,诗人徘徊在方池边,俯视着红色的栏杆,看到其倾斜的影子,暗示了世事的无常与变化。
在与陶渊明和谢灵运的对比中,诗人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认为自己生于世俗中,但不愿被世俗形态所束缚,这种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淡淡的忧伤和深刻的哲思。
最后,苏轼通过“冕弁非予适”这句,进一步强调了他对官场的排斥,表明自己宁愿甘于清贫,也不愿为权势所累。整首诗表现了苏轼对生活的深刻思考,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生的感悟,是一首蕴含哲理的深邃之作。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意义的深思,体现了苏轼的个性与思想深度。
苏轼在诗中提到的“陶靖节”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诗中“顾彼冕弁人”的意思是什么?
诗人的态度对待世俗生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