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1 05:24: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1 05:24:52
和子由踏青
苏轼
东风陌上惊微尘,
游人初乐岁华新。
人闲正好路旁饮,
麦短未怕游车轮。
城中居人厌城郭,
喧阗晓出空四邻。
歌鼓惊山草木动,
箪瓢散野乌鸢驯。
何人聚众称道人?
遮道卖符色怒嗔。
宜蚕使汝茧如瓮,
宜畜使汝羊如麇。
路人未必信此语,
强为买服禳新春。
道人得钱径沽酒,
醉倒自谓吾符神!
春风吹拂,微尘在小路上飞扬,游人们初次感受到春天的快乐,万物复苏。人们闲暇时正好在路边饮酒,短小的麦子并不怕游车的辗轧。城里的人厌烦城市的喧嚣,清晨时出门却发现周围一片寂静。歌声和鼓声惊动了山中的草木,野外的人们悠闲自在,像是驯化了的乌鸦。是谁聚集在一起称自己是道人呢?他们在路上卖符,面色愤怒。你该让蚕像缸一样长出茧,应该让羊像麇鹿一样生长。路人未必相信这些话,硬着头皮买了符咒以求新春的平安。而那些道人得了钱就直接去喝酒,醉倒后自以为是神灵。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作品兼具豪放与婉约,深受后人推崇。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苏轼与弟弟苏辙踏青时,表达了春天的气息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迷信的批判,诗中对道人及符咒的嘲讽,展现了苏轼的独立思考。
《和子由踏青》是一首描写春游的诗,诗中呈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游人的欢乐,流露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开篇以“东风陌上惊微尘”引入,生动展现了春风送暖,万物复苏的景象,既写景又抒情。游人们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享受着自然的馈赠,这种闲适的生活态度让人感到向往。
接着,诗人对城市的喧嚣与乡野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与对城市生活的厌倦。诗中提到的“歌鼓惊山草木动”,不仅呈现了热闹的场景,还蕴含着春天的生命力。随后,诗人通过对道人卖符的讽刺,揭示了社会上对迷信的批判与对生活的思考,表现了苏轼对真理与理性追求的态度。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春游的乐趣,也隐含了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体现了苏轼独特的思想与风格。他用轻松的笔调表达了深刻的见解,使得这首诗在欢乐与讽刺之间取得了平衡,展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与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人们在春天踏青时的欢愉与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讽刺了迷信行为,提倡理性与真实的生活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东风陌上惊微尘”中的“微尘”指的是什么?
A. 大风
B. 春天的气息
C. 游人的欢笑
D. 城市的喧嚣
“何人聚众称道人”中的“道人”指的是什么?
A. 诗人
B. 卖符的商人
C. 游人
D. 农民
诗中对“道人”的态度是:
A. 赞美
B. 讽刺
C. 忽视
D. 崇拜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苏轼的《和子由踏青》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的美景,但王维的诗更注重静谧与内心的感受,而苏轼则通过春游的场景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带有更多的社会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