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9:18: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09:18:14
早蝉
作者: 白居易
月出先照山,风生先动水。
亦如早蝉声,先入闲人耳。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
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
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
月亮升起,首先照亮了山峦;微风起时,水面先有涟漪。
就像早晨的蝉鸣,首先进入了悠闲人的耳中。
第一次听到蝉声,愁绪便在心头缠绕;再听一遍,乡愁又油然而生。
在渭水之上,新的蝉声响起,听起来似乎是那么相似。
可是衡门里又有谁来倾听呢?日暮时分,槐花飘落在地。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诗风平易近人著称。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情感真挚,擅长描写社会生活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早蝉》写于白居易晚年,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的感悟。在这个时期,他常常感受到时间流逝带来的乡愁与孤独。
《早蝉》是一首充满感情的抒情诗,诗中通过描写月出、风起、蝉鸣等自然现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流逝、乡愁缠绕的深刻感受。开头两句“月出先照山,风生先动水”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界的和谐美景,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敏感。接下来的“亦如早蝉声,先入闲人耳”则将自然与人心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蝉声成为了人们情绪的引子,令人愁绪万千。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进一步深化了情感的层次,初闻蝉声只是朦胧的愁绪,细听之下则引发了对故乡更深的思念。诗人通过对蝉声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思念的纠结。最后两句“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则用问句的形式,表现了诗人对孤独的感慨,似乎在问,谁来倾听这份乡愁与思念。整体来看,白居易以自然景物引发思考,情感真挚而细腻,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伤。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主题围绕着乡愁与孤独,借助自然景物引发人对时光流逝的思考,展现了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月出先照山”的意思是什么?
A. 月亮升起时首先照亮了山峦
B. 月亮在山上升起
C. 月亮没有照亮山
诗人通过蝉声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愁苦与乡愁
C. 生气
“日暮槐花里”主要表达了何种情感?
A. 孤独与思念
B. 喜悦
C. 安静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