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3:23: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3:23:18
感芍药花,寄正一上人
今日阶前红芍药,几花欲老几花新。
开时不解比色相,落后始知如幻身。
空门此去几多地,欲把残花问上人。
今天在台阶前的红色芍药花,有的已经快要凋谢,有的还在盛开。
花开放的时候不懂得比较它们的色彩,等到花瓣落下后才知道它们是如同幻影般的存在。
从这里到空门还有多远呢?我想把这些残花问问那位高人。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因其诗风平易近人而广受欢迎。他的诗作涵盖了社会、人生、爱情等多个方面,尤其擅长写景抒情。
此诗创作于白居易的晚年,反映了他对生命短暂与无常的思考。红芍药花的盛开与凋谢,映射了人生的变化与无常,传达了对生命的感慨。
在《感芍药花,寄正一上人》这首诗中,白居易通过对芍药花的描写,展开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传达了对生命与时间流逝的思考。开篇提到“今日阶前红芍药”,诗人亲历于眼前的花卉,其颜色鲜艳,生机盎然,似乎在表现生命的美好。然而,随之而来的“几花欲老几花新”则带来了时间流逝的意识,花开花落,生命的短暂如梦如幻。
诗中“开时不解比色相,落后始知如幻身”两句,深刻地表达了人们在花开时未必能意识到其美好与短暂,而在凋谢后才领悟到生命的脆弱与虚幻。这里,诗人用“幻身”来形容花的存在,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变化。
最后两句“空门此去几多地,欲把残花问上人”,则转向了哲学的思考。诗人通过残花的意象,表现了对人生的感悟,想要向“上人”探讨生命的真谛。整首诗通过花与人的关系,深刻而细腻地探讨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艺术性。
整首诗探讨了生命的短暂与无常,借助芍药花的盛开与凋谢,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白居易的《感芍药花,寄正一上人》主要描写了什么?
诗中“欲把残花问上人”中的“上人”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空门”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