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1 00:06: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1 00:06:38
作者: 杨炯 〔唐代〕
边地遥无极,征人去不还。
秋容凋翠羽,别泪损红颜。
望断流星驿,心驰明月关。
藁砧何处在,杨柳自堪攀。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遥远无尽,征士远去再也无法归来的情景。秋天的容颜凋谢了翠绿的羽毛,离别的泪水损害了红润的面容。望着流星驿,心中思绪如飞往明月关。那藁砧(草砧)如今身在何处,唯有杨柳仍然可以攀折。
作者介绍: 杨炯(650年-693年),字子华,唐代诗人,擅长五言诗,作品以情感细腻著称,尤其在边塞诗方面有较高的成就。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盛世时期,边疆常有征战,诗人通过描绘征人的离去,表现对战乱和离别的深刻思考,传达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折杨柳》是一首情感深邃的边塞诗,诗人在遥远的边疆,目睹征士离去的场景,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思念与忧伤。诗的开头通过“边地遥无极”勾勒出一种广袤无垠的景象,给人以孤寂之感。接下来的“征人去不还”,则直接点出离别的痛苦,暗示了战乱带来的生离死别。
“秋容凋翠羽,别泪损红颜”两句描绘了时光流逝与美好事物的凋零,秋天的到来象征着生命的衰败,离别的泪水更是使人心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冲突。
后面的“望断流星驿,心驰明月关”则表现了诗人的思绪飞扬,虽然身在边疆,但心却向着远方的家乡和明月奔去,象征着对故土的深切向往和思念。
最后两句“藁砧何处在,杨柳自堪攀”则是对故乡和生活的追忆,杨柳作为一种常见的植物,承载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令人感受到一种朦胧而深沉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与典雅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离别、战争、思乡的复杂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共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边疆离别的描绘,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与对战争带来痛苦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与情感的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征人”指的是谁?
“秋容凋翠羽”中的“翠羽”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的“杨柳”主要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