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0:12: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0:12:04
紫骝马
作者: 杨炯 〔唐代〕
侠客重周游,金鞭控紫骝。
蛇弓白羽箭,鹤辔赤茸鞦。
发迹来南海,长鸣向北州。
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
侠客再次周游四方,金色鞭子驾驭着紫色骝马。
弯曲的弓搭配着白色的羽箭,马的缰绳用赤色的毛皮制成。
他从南海发迹,长鸣的马向北方的州郡奔去。
匈奴仍未被消灭,画地为界以获得封侯的地位。
诗中提到的“匈奴”是指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长期与中原王朝对立,历史上多次发生战争。诗的末尾提及“画地取封侯”,可以理解为通过战斗获得封爵的理想与抱负。
杨炯,唐代著名诗人,字延之,号称“杨意”。他以豪放、奔放的风格著称,常反映出士人的抱负与忧虑。杨炯的诗作多关注国家大事与个人理想,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时代特征。
《紫骝马》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家经济文化繁荣,士人多有报国之志。诗中表达了对战斗和理想的渴望,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英雄主义和忠诚的推崇。
《紫骝马》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诗作,展示了作者对侠客精神的崇敬。诗中的侠客形象不仅仅是一个旅者,更是一个敢于挑战和追逐理想的人。开篇即以“侠客重周游”引入,生动地描述了侠客的形象与生活,金鞭、紫骝马的结合展现了侠客的非凡气质。
接下来的描写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侠客所携带的武器与装备,蛇弓和白羽箭暗示了他高超的武艺与战斗能力,而鹤辔赤茸则体现了他所追求的优雅与高贵。这些意象的结合,不仅增强了诗的视觉效果,也提高了侠客形象的立体感。
最后,诗的结尾提到匈奴未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以及对英雄人物的期许。这种情感的表达让整首诗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壮志,也上升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通过侠客形象的描绘,传达出对个人理想与壮志的追求,同时也关注国家的安危与未来。诗人在激昂的情感中表达了对英雄主义的崇敬与对国家的担忧,展现了唐代士人的风范。
诗中提到的“紫骝马”象征什么?
“侠客重周游”中“重”字的意思是?
“匈奴今未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相比,杨炯的《紫骝马》更具英雄主义色彩,强调个人的壮志与理想,而李白则在怀古中流露出对历史的感慨与人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