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3 02:15: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3 02:15:01
《芭蕉》
作者: 钱起 〔唐代〕
幸有青丝用,宁将众草同。
心虚含夕露,叶大怯秋风。
细响安禅后,浓阴坐夏中。
由来何所喻,持以问支公。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芭蕉的喜爱和感慨。诗人认为,芭蕉的青丝(叶子)能够独自用来欣赏,宁愿它与其他草木不相同。心中空虚如同含着晚上的露水,芭蕉叶大而害怕秋风的侵袭。细微的声响在安静的禅意中响起,浓密的阴影在夏天中静坐。究竟这其中有什么意义呢?我想持此向支公请教。
“支公”指的是支道林,他是南朝时期著名的僧人,诗人用他作为询问对象,寓意向智慧者请教人生的道理。
作者介绍:钱起是唐代的一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而闻名。他的诗作常常融入自然景物,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写作于唐代,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交织,使得诗人常常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寄托与宁静。
这首《芭蕉》通过描绘芭蕉的形态与环境,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思考。诗的开头以“青丝”引入,表现出芭蕉的独特和宁静,显示出诗人对这种植物的特殊偏爱。接着“心虚含夕露”,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象结合,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一种空灵的心境。
“叶大怯秋风”一句则展现出一种对生命无常的感慨,秋风的到来象征着生命的转折,芭蕉叶虽大却也感到畏惧,似乎暗示着诗人对未来的忧虑与不安。而“细响安禅后”则让人感受到一种静谧的禅意,诗人在喧嚣的生活中寻求安宁。最后一句“持以问支公”,则是对人生哲理的探求,诗人在思考自然与人生的意义,渴望向高人请教。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既表达了对芭蕉的喜爱,又反映出诗人的内心世界,体现了唐代诗人的哲思与情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芭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揭示了内心的孤独与渴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青丝”在诗中指代什么?
诗中“心虚含夕露”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持以问支公”中的“支公”指的是谁?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