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4:28: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4:28:55
虔州吕倚承事年八十三读书作诗不已好收古今
虔州的吕倚在八十三岁时,仍然在读书作诗,热衷于收集古今的诗文。他借给我一卷古今书,我写下这首诗作为跋尾。扬雄已经老了,没有子嗣,而冯衍却遭遇不幸。我不认识孔方兄,但有灵照女(指的是灵秀的女子)。家里藏有古今的帖子,墨色深黑,映照在箱子上。饿了的时候,我只好在空案前,一字都不忍心去煮。我的肠胃空空如也,但五千卷书却支撑着我。吟唱的声音像蝉鸣时有时无,或许有时能形成句子。对长者而言,尊敬和德行早已成古老的事情。像我这样的老人有多少人呢?希望能有些年轻人来帮助我。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气魄,也有细腻的情感,受到后世广泛推崇。
这首诗作于苏轼晚年,他在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后,依然热爱读书和作诗。诗中表现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年华流逝的感慨,体现了苏轼对古今文化的珍视。
苏轼的这首诗充满了对人生、对知识的深思。他以身边的吕倚作为引子,表达了自己对读书的热爱,以及对老年生活的感慨。诗中提到的“扬雄老无子,冯衍终不遇”,不仅反映了对古代文人的同情,也体现了对人生无常的理解。诗人不再追求名利,而是将精神寄托于读书和创作中,显示出一种淡泊名利的高洁情怀。
苏轼用“饥来据空案,一字不堪煮”来形象地表现他的境遇,充满了无奈,暗示了饥饿不仅是生理上的,也是精神上的。他虽身处困境,却依旧吟诵,表明了对诗歌的执着与热爱。最后,他对长者的敬重和对年轻人的期待,传递出一种悠然自得的人生哲学,令人深思。
整首诗表达了对知识的渴望、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长者的尊重与对年轻人的期待,反映了苏轼在晚年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诗中提到的“扬雄”是谁?
A. 一位诗人
B. 一位历史人物
C. 一位哲学家
D. 一位画家
诗中提到的“孔方兄”指的是什么?
A. 书籍
B. 钱
C. 酒
D. 食物
诗人对年轻人的期待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
A. 经济支持
B. 精神支持
C. 身体支持
D. 学业支持
苏轼与杜甫在描写个人境遇时,苏轼更注重内心的追求与精神的寄托,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与国事。两者同是诗坛巨匠,但侧重点各有不同,反映了各自的生平经历与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