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18: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18:34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山园生活场景。作者在连绵的云和松竹之间,感到一切都很满足。他拄着拐杖,享用着东家分来的肉,白酒也在床头初熟。西风吹拂,梨树和枣树在园中摇曳,孩子们偷偷用长竿钓鱼。作者希望不要让旁人打扰,他要静静地在这里观看这一切。
“连云松竹”可理解为自然界的美好景象,象征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古代文人常以松竹自喻,表达高洁的志向。诗中“儿童偷把长竿”则是描绘了孩子们的天真与活泼,体现了自然与生活的和谐。
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政治家。他以豪放激昂的词风和深刻的思想著称,常常表达对国家、民生的关切。
创作背景:这首词创作于辛弃疾晚年,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淡泊态度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经历了南宋的动荡与个人的失意,他在此处寄情于山水,享受宁静的生活。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表达了辛弃疾对生活的满足与自然的热爱。全词以平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山园场景,展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珍惜。在“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中,诗人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了内心的满足感。生活的简单与自然的美好让他感到充实。在“儿童偷把长竿”一句中,孩子们的天真无邪和对生活的热爱,让人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与希望。最后一句“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则流露出一种悠闲自得的心态,表达了对外界干扰的拒绝,体现了老年人渴望平和安静生活的愿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全词用到了比喻(“连云松竹”)、拟人(“儿童偷把长竿”)等修辞手法,增强了画面感和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整首词表达了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与满足,体现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追求。
诗词测试:
诗中“连云松竹”主要描绘了什么?
A. 自然景象
B. 人的情感
C. 战争场面
D. 城市生活
“莫遣旁人惊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A. 忧虑
B. 喜悦
C. 宁静
D. 愤怒
诗中提到的“白酒”象征什么?
A. 享受生活
B. 战斗精神
C. 贫穷
D. 忧伤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辛弃疾与李清照的作品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但辛弃疾的词更显豪放,李清照的则显柔婉。两者的作品在风格和情感表达上有明显差异,值得深入比较和探讨。
山园里一望无际的松林竹树,和天上的白云相连接。隐居在这里,与世无争,也该知足了。遇上了秋社的日子,拄上手杖到主持社日祭神的人家分回了一份祭肉,又恰逢床头的那瓮白酒刚刚酿成,正好痛快淋漓地喝一场。 西风起了,山园里的梨、枣等果实都成熟了。一群嘴馋贪吃的小孩子,手握着长长的竹竿,偷偷地扑打着树上的梨和枣。别叫家人去惊动了小孩子们,让我在这儿静静地观察他们天真无邪的举动,也是一种乐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