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感怀示儿辈》

时间: 2025-04-27 11:31:40

诗句

穷处幽人乐,徂年烈士悲。

归田曾有志,责子且无诗。

旧恨王夷甫,新交蔡克儿。

渊明去我久,此意有谁知。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1:31:40

原文展示:

感怀示儿辈
辛弃疾

穷处幽人乐,徂年烈士悲。
归田曾有志,责子且无诗。
旧恨王夷甫,新交蔡克儿。
渊明去我久,此意有谁知。

白话文翻译:

在穷困的环境中,隐士能感到快乐;在岁月流逝中,烈士却感到悲伤。
我曾有归田的志向,现在却要责怪儿子没有诗才。
我与王夷甫之间的旧怨,和蔡克儿的新交情。
陶渊明离去我已久,这种心情又有谁能理解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穷处:指困境或贫困的地方。
  • 幽人:隐士,指那些远离世俗的人。
  • 徂年:指岁月的流逝。
  • 烈士:指忠诚于国家或理想而为之牺牲的人。
  • 归田:归隐田园,指隐退到农村生活。
  • 责子:指责自己的儿子。
  • 无诗:没有诗才。
  • 王夷甫:指王安石,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 蔡克儿:可能指蔡京,或指与之交好的朋友。
  • 渊明:指陶渊明,东晋诗人,以隐逸著称。

典故解析:

  • 王夷甫蔡克儿:这两个名字代表了辛弃疾对当时政治的复杂看法,王安石的变法与蔡京的权谋都在诗中有隐喻。
  • 渊明:陶渊明因其归隐田园而被后人尊崇,诗中提到他是为了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和抗金诗人,生于山东,晚年定居于南宋都城临安。他的词作情感丰富,豪放洒脱,常反映国家兴亡与个人理想。

创作背景: 本诗写作于辛弃疾晚年,反映他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后辈的期望。辛弃疾在战斗中屡次追求理想,但屡遭挫折,晚年心境复杂,既有对过去的怀念,也有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感怀示儿辈》是一首充满感慨的诗作,表达了辛弃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后代的寄望。诗的开头通过“穷处幽人乐,徂年烈士悲”对比两种人生的态度,隐士在逆境中寻求快乐,而烈士却因岁月的流逝而感到悲伤,显示出诗人对不同人生选择的深刻理解。接着,诗人回顾自己曾经的理想——归田隐居,但如今却对儿子没有诗才感到失望,这种情感的转变反映出了他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随后提到的“旧恨王夷甫,新交蔡克儿”,则是对当年政治斗争的反思及对友谊的思考。最后以“渊明去我久,此意有谁知”收尾,表达了对陶渊明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自己内心孤独的感受。整首诗情感细腻,字句之间流露出辛弃疾复杂的心境和对后辈的殷切期望,让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穷处幽人乐:在困苦的环境中,隐士却能感到快乐,表现了一种心态的超脱。
  2. 徂年烈士悲:随着岁月的流逝,忠诚的烈士却感到悲伤,反映出对理想的失落。
  3. 归田曾有志:曾经有退隐田园的志向,显示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4. 责子且无诗:对儿子没有诗才的责备,流露出对后代的期待与失望。
  5. 旧恨王夷甫:提及与王安石的旧怨,暗示对政治的失望。
  6. 新交蔡克儿:新交的朋友,可能反映出对友谊的珍惜。
  7. 渊明去我久:提到陶渊明,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8. 此意有谁知:最后感叹,自己这样的心情又有谁能理解。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隐士与烈士的对比,突显不同的人生态度。
  • 借代:用“王夷甫”和“蔡克儿”代指特定的政治和人际关系。
  • 反问:结尾的“此意有谁知”是反问,强调孤独的感受。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回忆,探讨了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后代的期望与失望,体现了诗人深刻的思考与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幽人:象征隐逸与自得,代表一种超脱的生活态度。
  • 烈士:象征忠诚与理想,代表对国家和信仰的坚守。
  • 归田:象征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理想化。
  • 王夷甫、蔡克儿:象征政治纷争与个人际遇的复杂性。
  • 渊明:象征隐逸生活的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旧恨”指的是谁?

    • A. 王安石
    • B. 陶渊明
    • C. 蔡京
  2. 诗人对儿子的期望是什么?

    • A. 有诗才
    • B. 成为士兵
    • C. 归隐田园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孤独
    • C. 愤怒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辛弃疾与陶渊明的诗作都体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辛弃疾更多地融入了个人的历史责任感与对国家的忧虑,而陶渊明则更加专注于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平和。两者的风格互为映衬,展现了不同的生活哲学与价值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辛弃疾词全集》
  • 《陶渊明诗文集》
  • 《宋代文学研究》

相关查询

多丽·李良定公席上赋 南浦 客钱塘怀俞季瑮北游 南浦曲 其四 南浦亭 南浦 过江津黄荆街旧庐感题 南浦 咏萍 南浦 其三 叠前韵荅复堪和作,并敩其意 南浦 鲍子韶邀集莲社庵即送家观庄入粤 南浦 其一 春帆,和碧山春水韵 南浦 春水,和母 见《昭代词选》、《词雅》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骆驿不绝 梁父 无平不颇 率夺 痕迹 罗缕纪存 厌难折冲 非字旁的字 包含丝的词语有哪些 鳌鸣鳖应 瓦解冰消 韭字旁的字 鸟字旁的字 荷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矢字旁的字 脸红耳赤 弋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