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20: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20:07
原文展示:
崔觐者高士,梁州城固人。读书不求官,但与耕稼亲。夫妇既已老,左右无子孙。一日召奴婢,尽以田宅均。俾之各为业,不用来相闻。遂去隐南山,杂迹麋鹿群。约曰或过汝,所给为我陈。有时携其妻,来至诸人门。乃与具酒食,啸咏相欢欣。山南郑馀庆,辟之为参军。见趣使就职,漫不知吏文。已复许谢事,但谓长者云。补阙王直方,本觐之比邻。文宗时上书,召见蒙咨询。荐觐有高行,用可追至淳。诏授起居郎,褒斜走蒲轮。辞疾不肯至,高风概秋旻。我昨过其县,裴回想芳尘。访问诸故老,寂无祠与坟。斯人久不竞,薄夫何由敦。此县汉唐时,诸公扬清芬。刻诗子坚庙,来者期不泯。
白话文翻译:
崔觐是一位高尚的隐士,来自梁州城固。他读书不追求官职,只亲近农耕生活。夫妇俩年纪已老,身边没有子孙。一天,他召集奴婢,将田地和房产平均分配给他们。让他们各自经营,不再来往。然后他隐居南山,与麋鹿为伴。约定有时会来访,所需的物品会提前告知。有时他会带着妻子,来到人们的门前。大家一起准备酒食,欢唱吟咏,共享欢乐。山南的郑馀庆,任命他为参军。他虽然被任命,但对官场事务一无所知。不久他请求辞职,只对长者说。补阙王直方,是他的邻居。在文宗时期上书,被召见并咨询。推荐崔觐有高尚的品行,可以用以追求淳朴。皇帝下诏任命他为起居郎,用蒲轮车迎接。他以疾病为由拒绝,展现出高尚的风范。我昨天经过他的县,回想起他的美好过往。询问当地的老人,却寂静无声,没有祠堂和坟墓。这样的人久已不在,普通人如何能敦厚。这个县在汉唐时期,有许多清廉的官员。在子坚庙刻诗,希望后人不忘。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同是宋代诗人,以其清新的诗风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而著称。这首诗描绘了崔觐这位隐士的生活态度和高尚品格,反映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高尚人格的赞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文同在游历或访问梁州城固时,听闻崔觐的事迹后有感而发,通过诗歌表达对崔觐高尚品格的敬仰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崔觐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一位隐士的高尚品格和对世俗的超脱。诗中,崔觐不追求官职,亲近农耕,将财产均分给奴婢,隐居南山,与麋鹿为伴,这些行为都体现了他的超然物外和高洁品格。诗人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崔觐生活的描述,传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高尚人格的赞美。诗的结尾,诗人通过对崔觐的回忆,表达了对过去清廉官员的怀念和对现今社会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社会风气的关注和对高尚品格的推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崔觐者高士,梁州城固人。
读书不求官,但与耕稼亲。
夫妇既已老,左右无子孙。
一日召奴婢,尽以田宅均。
俾之各为业,不用来相闻。
遂去隐南山,杂迹麋鹿群。
约曰或过汝,所给为我陈。
有时携其妻,来至诸人门。
乃与具酒食,啸咏相欢欣。
山南郑馀庆,辟之为参军。
见趣使就职,漫不知吏文。
已复许谢事,但谓长者云。
补阙王直方,本觐之比邻。
文宗时上书,召见蒙咨询。
荐觐有高行,用可追至淳。
诏授起居郎,褒斜走蒲轮。
辞疾不肯至,高风概秋旻。
我昨过其县,裴回想芳尘。
访问诸故老,寂无祠与坟。
斯人久不竞,薄夫何由敦。
此县汉唐时,诸公扬清芬。
刻诗子坚庙,来者期不泯。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隐士崔觐的高尚品格和对世俗的超脱,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通过崔觐的生活态度和行为,诗人传达了对高尚人格的敬仰和对社会风气的关注。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崔觐是哪里的隐士? A. 梁州城固 B. 长安 C. 洛阳 D. 成都
崔觐为什么将田宅均分给奴婢? A. 因为他富有 B. 因为他老了 C. 因为他想让他们各自经营 D. 因为他不喜欢财产
崔觐隐居的地方是哪里? A. 南山 B. 东山 C. 西山 D. 北山
郑馀庆任命崔觐为什么官职? A. 参军 B. 起居郎 C. 补阙 D. 文宗
诗人对崔觐的评价是什么? A. 普通 B. 高尚 C. 平庸 D. 贪婪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