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56: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56:31
原文展示:
林端落照尽,湖上远岚清。
水榭芝兰室,仙舟鱼鸟情。
人琴久寂寞,烟月若平生。
一泛钓璜处,再吟锵玉声。
白话文翻译:
在树林边,夕阳的余晖已经消失,湖面上远处的山岚显得格外清晰。水边的楼阁里散发着兰花的香气,像仙女的船只在水中游弋,鱼儿和鸟儿之间的情意悠然自得。人们弹琴已久,心中感到无比寂寞,烟波浩渺,月光如同往昔的生活一般。一处泛舟钓鱼的地方,再次吟唱出清脆的玉声。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子翚,号梦窗,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是“诗豪”中的代表,主张诗歌应反映社会现实,强调个性与情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工整中见灵动,常以山水自然为题材。
创作背景:
《和重题》是刘禹锡在某次游览过程中写的,受到了自然环境的启发。诗中描绘的湖光山色与人情冷暖交织,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叹和对孤独情感的深刻体会。开头两句以“林端落照尽,湖上远岚清”引入,形成了一幅宁静而又富有层次感的自然画面。夕阳的消失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远处的山岚则展现出一种超然的美,营造了一种静谧的氛围。
接下来的“水榭芝兰室,仙舟鱼鸟情”则进一步深入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水榭中的兰香与船上的生灵,传达出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态度。尤其是“仙舟鱼鸟情”这一句,使用了“仙舟”这个意象,赋予了自然界以灵动的人性化特征,仿佛在说人与自然本是相依相伴的。
然而,诗人又转向了内心的孤独,“人琴久寂寞,烟月若平生”。这句话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寂寞与对往昔的怀念,烟月的意象既有现实的存在,又有过去的回忆,表现出一种失落感。
最后两句“一泛钓璜处,再吟锵玉声”将诗意推向高潮,钓鱼的意象象征着诗人的闲适与淡泊,用“锵玉声”来形容琴声,既是对美好声响的赞美,也是在孤独中寻找慰藉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追求。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描绘,更是对生命、孤独与美好生活的深刻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向往与对人生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在喧嚣与孤独中的内心挣扎,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友谊的渴望。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反映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出自然的美丽,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林端落照尽”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A. 光明的未来
B. 时间的流逝
C. 欢乐的生活
“仙舟鱼鸟情”中的“仙舟”用来形容什么?
A. 一艘普通的船
B. 轻盈的生活方式
C. 古代的神话故事
诗中的“人琴久寂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忧伤与孤独
B. 欢乐与满足
C. 兴奋与期待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刘禹锡与白居易的诗作都关注自然与人的关系,但刘禹锡更倾向于表达个人的孤独与思考,而白居易的诗则常常强调社会现实与人情冷暖。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前者更显清新灵动,后者则直白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