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3:37: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3:37:51
吏治正倥偬,夫君何燕间。
蚕丝既云寡,符移皆可删。
印封人事散,蹑屐升东山。
放杖坐危亭,清啸出去间。
无私席宾少,忘机林鸟还。
野人瞻翠微,稽首双眉斑。
在官场事务忙碌而混乱的时刻,您何时才能悠闲地相聚?
如今养蚕的丝线已经变得稀少,符文可以随意删改。
公文和印章已然散失,踏着木屐我登上东山。
放下手杖坐在危亭,清声长啸,向外呼喊。
没有私情的席位,宾客寥寥无几,忘却世事的林鸟依然飞回。
山野之人仰望青翠的山峦,虔诚地叩首,双眉斑白。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中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清啸”与古代文人高歌的情景相似,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世俗的超脱。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涑水,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诗人。他以《资治通鉴》而闻名,主张儒家治国理念,重视历史教训与实用。其诗作多表现对政治的关怀及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间燕亭》是在政治纷扰之际,司马光借助自然景象和悠闲的心境表达对官场事务的无奈与对朋友的思念,体现了他对清闲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描绘繁忙的官场与悠然的自然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当下政治环境的不满及对宁静生活的渴望。诗的开篇即点明了吏治的繁忙,充满了无奈的感慨。接着,诗人通过对蚕丝和符移的描述,暗示了官场的混乱与不稳定,表现出对事务的无力感。
随后的句子描绘了诗人踏上东山、放下手杖,享受自然的宁静与自在。他的清啸仿佛在与自然对话,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超脱。最后几句则通过描写稀少的宾客和仰望青山的野人,强调了诗人心中的孤独与高洁,虽身处纷繁的世事中,但内心依旧追求清净与和谐。
整首诗结构紧凑,情景交融,既有对当政之道的反思,又有对自然与人性深刻的理解,展现了司马光的深厚思考与人生态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如“清啸”比喻对自由的追求)、对仗(如“蹑屐升东山”和“放杖坐危亭”)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与艺术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官场的描绘与对自然的向往,强调了诗人对清静生活的追求,表达了对现实的反思与对理想的渴望,展现了深邃的哲理和人文关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吏治正倥偬”是指什么?
A. 官场的繁忙
B. 经济的繁荣
C. 自然的宁静
“放杖坐危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A. 愤怒
B. 悠闲
C. 忧伤
诗中提到的“无私席宾少”反映了怎样的状态?
A. 朋友众多
B. 人生孤独
C. 热闹非凡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司马光的《间燕亭》更倾向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而李白则是对豪放与畅饮的呼唤。两者虽然都在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但表现出的情感基调却截然不同。